凌志军/文
一
在中关村迄今为止的历史上,当它必须做出决定朝哪个方向走的时候,那些拥有权力和资源的人,曾有好几次左右彷徨,仅仅是靠了民间力量,才推着它朝前走出一步。陈春先(因创办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而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2004年8月9日病逝,享年70岁。他最初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位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内一间蓝色木板小屋内。——编者注)出人意料地反败为胜 (指与当时物理所所长管惟炎之间的冲突。——编者注),不免意气风发,得寸进尺,打算把那个本来难以为继的“服务部”再行扩张。他们为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叫“北京市海淀区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后来一致认为应该更加响亮,便把“海淀区”一笔勾销,添上“华夏”二字。不用说,这是把自己当成整个国家的象征了。
蓝色小屋已经无法容纳更多员工和更大野心,他们在花园路6号找到新的办公地点。这里本来是家标准件厂,属国家所有,现在关闭了它的冲压螺丝钉的机庆,打开大门,迎接新主人。
新公司属于民营性质。陈春先当时喜欢说,这是“吸取以往的教训,脱开旧机制”。那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所谓“民营企业”,“四自”(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类说法也是好几年以后才出现的,但是我们从当时的文件可知,新公司的主旨已经包含了它的含义。陈春先决定切断公司和政府的瓜葛,惟一的合作伙伴是一家由政府投资的企业——北京市海淀区工业公司,彼此以一纸协议确定关系。文本至今保存完好,可以看到双方以“甲方”、“乙方”指称,其条款格式同今天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已没有区别。作为“乙方”,工业公司为新公司提供工作场地,同时“借款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新公司则承诺在一年内以收入偿还。
“华夏”1983年4月15日宣告成立。所有人都在匆匆忙忙向前赶,政府的批准文件还没下来,它便按捺不住,提前诞生了,也不再偷偷摸摸。众人大张旗鼓热闹一番,庆祝长夜过去,曙光升起,新的事业行将开张。很多年以后,纪世瀛还对这个时刻记忆犹新。这么美好的感觉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也没有再现。“多好的春天!”他带着几分遐想感叹,“中国最大的科学金字塔开始破裂了。”
的确破裂了!科学家走出中国科学院的高墙深院,扎根在围墙外面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个新生命。第二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忙不迭地把批复签发下来。在中关村数以万计的档案文件中,这是最为简练的一份,里面除了同意创办华夏,一句废话也没有。这样,新生儿就合法了。邮政局给了它一个信箱:“北京8013”;人民银行给了它一个账号:8902-318;标准件厂把自己的总机中继线借给它用,还给它开通一台分机,电话号码:668941-438。331路公共汽车在这里竖着一块站牌:花园路站,每隔15分钟就开过一趟车来。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事件。无论对中关村还是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如此。花园路6号东去物理所不过300米,处在科学院路和学院路的包围之中。当它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时,就意味着,这个中国科学家的大本营,已经没有力量阻止其内部日益弥漫的离心离德倾向。
天气越来越暖和,任何一个曾在这个春天走进中关村的人,都会感到这块死寂的土地获得新生。孤坟侧畔,草木返青。野岭下面,柳絮参差飘舞。一条小河横亘在荒原野岭间,岸边铺垫着农家的水稻和菜田,把一片生机带到很远的地方。白颐路很窄,而且坑洼不平。房屋低矮破败,掩映在大街两侧的钻天杨后面。这些树都是1958年那个火热的年代里种下的,现在又高又大,经过一夜春风,绿染枝头。陈春先不再孤军奋战,因为在他身后已出现一大群狂热的义无反顾的人。他们将和他汇合成一股力量,把一根又一根楔子打进金字塔的裂缝。在这个时期里,有两个人的声望超过了其他角色,尽管他们全都没有善终,但还是留下一段传说。这两个人是陈庆振和王洪德。
二
陈庆振目睹陈春先的一系列变故,心痒难熬,于是创办科海公司。他是个脾气随和、绵里藏针的人。他在北京南面300公里外的一个乡村中长大,1965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完成学业,此后一直在物理所的大院里工作和生活。那时候他和几位年轻同事合住一间不付房租的小屋,先是担任一些科研任务,后来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科技处。这是一个介于行政和科研之间的岗位,而他的工作中有许多都和科研档案有关。这些档案在当时均属“绝密”,即使研究所的技术专家们也无从得悉。看来他是深得上级嘉许和信任的那一类青年。这种信任对于一个梦想晋升的青年大有深意,但是他却不能领悟,他沉浸在科研档案中。这些成果从原子能核聚变到新型电机,看上去无穷无尽。他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好东西仅仅被锁在档案柜里,供他独自欣赏把玩,此外没有别的用处,不免沮丧。
“真是可惜!真是可惜!”他逢人就说,“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不用呢?”
这种情绪由于1978年那个 “科学的春天”陡然强烈起来。他开始向上级呼吁 “解放科研档案”,加以利用。然而一年过去,毫无结果。他的喋喋不休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叫人既同情又厌烦。1979年,他撰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