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Leiyi5684@vip.sina.com
哲学不是我的专业,但在90年代初,我却写了《萨特》一书,虽只是一个薄薄的通俗性读物,却是以此作为对青春岁月的一个怀念,对那段思想历程的一个小结。因为,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发育史中,萨特涂上了他那浓重的一笔……
众所周知,存在主义不是一种经院哲学,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人生态度,而且,它还以戏剧、小说和电影的形式反映自己的哲学,从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所以它的影响远远扩展到学术界之外。对青年知识分子,它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20世纪50-60年代,存在主义不仅在法、德成为潮流,并终于突破壁垒森严的盎格鲁-萨克逊思想传统,在美国和英国也传播、流行开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当然,在美国学术界影响颇大的是有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但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却是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在这一阶段是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当突然面对一个节奏越来越快、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世界的时候,一种人的物化感和异化感便油然而生,传统价值受到怀疑和挑战。一代青年首先关心的是自我探讨,通过自我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来认识自我,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冷漠地面对世界与现实。在美国产生了“垮掉的一代”,在英国产生了“愤怒的青年”。存在主义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萨特、卡缪等人的小说一版再版,戏剧演了又演,甚至一度流行起一种名为“存在主义”的特别服装。
但从1970年代起,存在主义哲学终于盛极而衰,成为强弩之末,被一些更新的哲学流派取代。1980年存在主义的最后大师萨特去世,这也成为存在主义哲学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来使人难以相信,存在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却是从其在世界范围内由盛而衰的80年代初开始的。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使在1950年代成为一种世界性哲学的存在主义在中国长期几乎不被人知。在60年代,萨特的一些重要哲学著作曾被摘译成中文出版,但这完全是为了“批判”的需要,而且仅限于在范围极小的专业工作者中 “内部发行”。80年代初国门乍启,一些外国现代哲学思想和观念随着外国科学技术一同涌入。其中,进入最早、影响最大最广的,就是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原来几乎不为人知的萨特是如何在一夜之间风靡校园的,“萨特”、“存在主义”竟突然成为80年代初这批大学生的 “口头禅”。他以戏剧、小说对“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阐发,他那“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的名言,把人的个性张扬到极致,把“选择的自由”发挥到极致。这些都引起了个性曾经被完全泯灭、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的那一代青年深深的共鸣。当然,真正潜读《存在与时间》、《辩证理性批判》(当时仍只有摘译)的人寥寥无几,但萨特的某些小说和戏剧刚刚译成中文出版即成为阅读热点,当时,我几乎全文摘抄了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一时成为使一些老者蹙眉、甚至视为大逆不道的青年流行语。(在1983年的“清污”运动中,萨特、存在主义即属“清理”重点)可以说,“萨特热”、“存在主义热”是8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发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因子。
理论在社会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对理论的需要程度。无论一种理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能蔚成社会思潮,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基础的。重要的,不在于指出它是对还是错,而在于说明它的社会现实因素。
80年代初,给中国人民带来深创巨痛的“文革”刚刚结束,在那长达十年的浩劫中,敏感多思的青年人看到的是信仰被亵渎、感情被玩弄,人格被侮辱。在那十年中,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在现代语言的装饰下全面大还魂,以“集体主义”的名义宣传一种新的“存天理,灭人欲”,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甚至连穿什么服装、留什么发型的权利都没有。不但压制个性,甚至剥夺了人的最基本权利。人被否定,人性被扭曲,人的尊严被践踏。这一切,都是以“神圣”的名义进行的。梦魇之后,必然是清醒,是对“现代迷信”的反叛,开始了新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萨特对人的重视、对个性发挥的强调,他的个人自由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种种理论,经过他那一部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的宣扬,确实震撼、点燃了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仿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与欲求,表达了他们的愤懑与情感。甚至他那带有浓重悲观色彩的“他人就是你的地狱”、“人与人是豺狼”的论断,也使亲历“文革”那种为生存而残酷地“人整人”、“人斗人”的一代人认为,他冷酷地说出了人与人关系的真相……
从80年代后期起,随着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各种现代外国哲学流派纷至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擅胜场。哲学思想“引进”的多样化,打破了萨特“独大”的局面。但是,对萨特的研究却在深入,萨特的重要哲学和文学作品大都陆续翻译出版,有的还不止一个版本,有关萨特、卡缪、波伏娃的书依然畅销。不久以前,北京的舞台上又上演了萨特的名剧 《死无葬身之地》,虽已不复当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