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风行中国20年。
大量知名企业的涌现成为经济繁荣的一大表征。这些“名企”们作为行业最强者冲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今天,他们有的同中国经济一样蓬勃发展,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标本;有的则功败垂成,在这一场转型社会的摸索中以惨痛的代价换得经济社会运转的教训和经验。
作为强者,他们引领着整个行业摸索前行;作为行业领袖,他们承担着先行者的代价:与并不完全匹配和成熟的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博弈。作为中国经济的探路者,这样的领袖企业永远值得社会尊重和保护。
而今的中国社会,已经从追求经济指标向追求综合指标迈进,这些领袖企业们无一例外的成为积极呼应这一转型的主角。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欣喜。因为,只有当企业开始以公民自居、以责任自省的时候,我们才有希望看到这一转型的真正实现。
标准之变
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标准
7月29日,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呼和浩特发布了中国乳业、也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第一份《企业公民报告》。该报告收集了伊利集团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的实践内容,展示了伊利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对 “责任”二字的深刻理解。
作为企业,伊利在“企业公民”的实践中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是对于中国社会来讲,这一份报告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乳企之间此消彼长的激烈竞争、因为食品行业的高关注度和高“危险性”,这样一份公民报告的出炉,被业内专家誉为:正式开启了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纪元。
众所周知,除了部分垄断行业,各行业内第一集团的企业之间一向存在着极为激烈的竞争。巨头们在各个产品领域、每个销售终端激烈拼杀。而衡量胜者的标准永远是以销售论英雄、以数字称豪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谁的规模最大谁就是行业“第一”的观念充斥着中国企业界。
但这样的状况,自2004年开始悄然转变。
这一年,“首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成功举办,跨国公司在这样一个为中国社会承担责任的表彰舞台上轮番亮相,中国企业却集体缺席。在国外各大企业都开始重视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时,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把眼光盯在眼前的效益上。这个令人汗颜的结果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公民意识”觉醒的开端。国人忽然发现:业绩的突飞猛进有时候与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贡献并不匹配。
接下来的几年内,国家电网、平安保险、中石油、中移动相继发布了企业公民报告或环境报告。在2005年举办的“第二届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中,已有不少内资企业崭露头角,而万科和伊利分别作为房地产业和食品行业的代表登台领奖,更被视为中国“企业公民”开始走向普及的标志。
今年“两会”,一位人大代表首次提出了尽快制定《促进企业公民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议。而就在伊利公布《企业公民报告》的前夕,中国企业公民志愿者联盟成立、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系列报告发布会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企业公民”已经成为时下企业家口中最流行的字眼。
所以,当伊利集团以《责任的力量》为题,并从产品品质、生态发展、和谐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命题时,有人断言:中国“企业公民”的生长土壤已经成熟,行业领袖们率先做出的尝试将成为跟随者的模板。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公民报告的形式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努力。
至此,“公民企业”从业绩导向到责任导向的转变脉络骤然清晰。人们霍然明了:原来,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为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标准。完成这样的转变,这些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的行业领袖已然从优秀走到了卓越。
蓝海的开拓
所谓“行业领袖”即意味着在行业中承担着最大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最大的福利
卓越的企业往往能生产卓越的产品。然而,紧随其后的,将是行业中对此类产品的无尽模仿和追随。
全球化带来了两个结果:技术的透明度不断变高、品牌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因此,行业边界已经被限定和接受,竞争游戏的规则也很明确。企业间‘卡脖子’式的竞争最终把商海变成血色。”这是《蓝海策略》一书作者钱·金夫妇最初这样定义 “红海”。
这种背景下,重复的低端竞争没有效果。企业惟一的出路在于避开竞争,开创“蓝海”。谁能先人一步将眼光放远,为整个行业在一片“红海”之中开辟“蓝海”,解脱参与竞争的所有企业,谁就将领袖群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轻松领跑。
对于中国的食品行业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想当年,伊利从一个回民奶厂发端,打造了“苦咖啡”横扫市场的奇迹。如果当年的伊利没有转战液态奶,而是持续征战冷饮市场,中国的“液态奶时代”不知道要推后多少年。
29岁的潘刚,组建了中国乳品企业的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抓住中国牛奶消费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用了8年的时间将伊利集团的年收入从10几个亿带到了过百亿。牛奶也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