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超/文
何振梁在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申奥陈述时的发言绝对可以写进 《100个最感人的申奥陈述》,假如真有这样一本书的话。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他说,“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创造历史是件很难拒绝的事。正因为此,在过去的六年中,很多中国人才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第一次、也将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奥运会;在六年后的今天,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奥林匹克对于这些人也不再是发端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伊利斯城邦的精神象征,而是每天过的日子和希望。
如今当上奥运村副村长的邓亚萍曾给每一个由她负责公关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0年底,她为北京申奥从英国回来,有一天她在超市里买东西,一个售货员跑过来拉住她的手:“邓亚萍啊,你是申奥形象大使,你一定要努力工作,多拉选票,一定要让北京办上奥运会!”“为什么?”邓亚萍不解。“如果北京办奥运会了,我们家的老房子就能拆迁了。”
邓亚萍被打动了,她相信这个故事也能打动其他人,她甚至还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卢森堡大公听。住上新房子,是这个售货员的奥运梦想;奥运村要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是邓亚萍的奥运梦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不一定只是自己的,其实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这是奥运会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而不是作为集体的人民的意义所在。
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就开始联系邓亚萍,希望亲耳听到她为我们讲述一个“村长”的生活和梦想。她的生活已经被北京奥运会塞得满满的,已经挤不出一点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
还有桑兰,这个坚强的姑娘,我曾数次在与奥运有关的新闻发布会上见到她,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们想找到这笑容背后的答案,无奈的是,她在答应下我们的采访请求后,却被42度高烧击倒,住进了医院。
其实,讲述每一个揣着奥运梦想的人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奥运梦想。这些梦想实现起来不会容易,但我们绝不会放弃。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放弃。
51
版 香港奥委会会长霍震霆,他将奥运马术比赛引入香港。
52
版 联想火炬设计团队,他们是这个不容易被忘记的作品背后容易被忘记的人。
53
版 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李舒,在中国,只有刘翔和她参加过两次奥运会火炬传递。
54
版 建筑师朱锫,他设计的“数字北京”是北京奥运会的大脑,装载着所有核心技术终端。
55
版 “英语狂人”李阳,他想用标准化的流程向150万志愿者传授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