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兆琼 程志云 上海 北京报道
市场仅仅在次级债的阴霾下稍做休整,即毫无疑问地站到了5000点上方,而主力推动者正是投资了美国次级债的工行和中行——二者于8月13日集体狂飙,奠定了市场坚实的做多基础。
A股市场几乎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风港,在持续的牛市格局下,银行股,特别是前期涨幅较小的股份制银行,更是被看高一线。不过,面对与H股之间的比价效应,大部分的外资投行已经不再给予内地银行股任何评级,或维持中性为主,而内地基金公司对于银行板块也基本以持有为主,大量买入的较少。
“如果单纯以公司来看,银行股已经是有泡沫了;但是考虑到未来大盘持续上涨的因素,继续上涨仍然完全可能。”海通证券银行分析师邱志承8月30日说。
中行、工行“独树一帜”
8月29日,大盘的小幅下挫终于了结了内地银行股在美国次级债风波中独树一帜的上涨势头,工行、中行分别下跌2.61%和2.46%。但这是次级债风波以来,这两家银行上涨15%-18%后的小幅回落而已。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两家大行的回落预示着市场的理性回归。次级债对这两家大行来说毕竟是负面因素,前期上涨是非理性的。”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7月底,工行持有次级房贷支持债余额为12.29亿 美 元 , 占 总 资 产 的0.12%。工行副董事长、行长杨凯生公开表示,工行持有的次级房贷支持债券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所属层级均为最高级,评级均在AA级以上。
而中行也在次级债风波之后发表声明,称自己所投资的美国次级债属于评级较高的,可能蒙受的损失较小。
不过,这两家公司并没有在媒体提出质疑时进行停牌,市场似乎也完全没有理会投资次级债对这两家公司所造成的影响,反而拉出了长阳,从8月9日到8月13日,工行大涨18%;中行大涨15%。
“在次级债风波当中,中国的A股市场是全球比较安全的,大笔资金开始进入中国,而选择买这两家大行,能保持一定流动性。”一家基金经理说。
“在次级债风波下,一直被市场低估的这两家行,显示出了明显的投资价值,而且也属于今年以来涨幅比较小的银行。”华夏基金称。
“大行”与“小行”估值分歧
尽管银行股在此次次级债风波中表现的异常坚挺,但是有关中资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的风波却在蔓延。
8月23日,东方证券发表关于中国银行的报告显示,中行投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以及相关债务抵押贷款证券共96.47,已经计提11.46亿人民币的减值准备,但同时认为投资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而需要进一步计提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申银万国则认为尽管中行业绩稳定增长,但是次级债投资成为隐忧,因而给予中行“中性”评级。
本周,市场也在一批卖方市场研究报告的连续推出之后,对中行和工行两个银行的投资渐趋理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券商对于股份制银行的评级却在步步提高。以浦发银行为例,东方证券8月22日报告预测其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格为54.5元,而中信、中金、海通都给予增持评级。
实际上,今年3月以来浦发银行已经出现了100%以上的涨幅,但是市场对这家即将成为金融控股银行的追捧依然没有减弱,8月31日,浦发银行仍收盘55元。
在最近的一次对浦发银行一名行级高管的采访中,他对本报表示,浦发40多块的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潜力。50块以上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浦发银行高管对其市场的预期。
不仅如此,华夏、民生、兴业、中信都纷纷受到新发基金的追捧,各路资金对股份制银行的态度,几乎到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程度,一家私募基金甚至对本报表示,要将民生银行拉高到30块,将宁波银行炒到40块。
“现在市场对于银行板块已经不是给予合理预期了,而是随着大盘上涨不断进行上调,我们很多报告都没有办法写,按照公司价值来看,已经是高估了,但是市场还在涨,只能被动的提高。”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特别是一些市值小的股份制银行更容易受到资金的追捧,也更适合牛市的炒作情绪。”
分歧难休
事实上,自大部分的银行成为上市公司之后,关于银行股的估值分歧就一直在持续。这种分歧一直蔓延到去年年底,工行、中行集体上涨,带动大盘冲过2000点关口。徘徊将近半年之久的工行一举突破6块,一瞬间总市值超过美国最大的花旗银行。
有关银行股估值过高的讨论开始不绝于耳。随后,工行也出现了回调。“工行市值超过花旗的瞬间就掉头向下,这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做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信心不足。”当时,一位银行业高管对本报表示。
这种将银行股估值与中国经济实力相挂钩的观点被很多银行界高层所认同,同时也使得银行板块对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肩负更大的意义。
今年年初,随着高盛调低中国内地银行股,但同时又在买进行工行和中行之时,关于银行股在国际和国内机构眼中的估值重新被提及。
一方面,银行股是人民币升值受益板块,受到中国高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估值整体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在股指期货中权重很大;另一方面,大部分的银行股都同时在香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