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地方财政每年垫付10亿中央税滨海新区“倒贴”孵化高新企业
本报评论员:杨光
  杨光
  和一些类似的小型初创型公司一样,闫美云的公司也经历着资金紧张带来的各种压力。“我不敢去浦东新区、不敢涉足深圳特区,怕稚嫩的企业瞬间死掉”,她这样形容1年前的自己。创业1年多的她,现在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赶上2008年滨海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近日,天津市财政局公布从2008年起的5年内,对滨海新区内新建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以地方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对中央和地方分享的企业所得税,给予“免二减三”的政策优惠,即前两年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同时全额补偿企业所得税缴纳中央部分,后三年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半返还和补偿。
  与其他经济特区不同的是,滨海新区在得到中央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惠税政策的同时,中央税收由天津市财政自行垫付。收入即将冲破2000亿元高点的天津市财政将通过“自付”的形式来实现政策优惠,以优惠的政策来促动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
滨海新区的成长企业
  毕业于南开大学自动化系的闫美云,在津打工6年后注册了天津东软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做为总经理的闫美云深知创业初期资金流对企业的重负和压力。公司小、底子薄、注册资金不过100万元,是这个公司的基本属性。用闫的话说,这样的公司若没有政策的扶持,大半将死去,成功率极低。
  因为自己的公司业务属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符合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闫美云的公司被天津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闫的公司于2006年进驻滨海新区天大科技园。她说,除去中央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之外,15%的地方企业所得税天津市政府予以了返还;对公司所租房屋按最高每月20元/平米的资助标准给予了补偿,加上员工个人所得税的全额返还,公司在经营业绩接近400万元的时候,每年可从市财政获得尽数100万元的补助资金。
  “这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极大的减轻了企业负担。”闫美云说。
  眼下,闫美云正在着手准备申请滨海新区创业基金。在获得批准后,每年可以得到5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公司自主研发。她相信“审核通过的几率很大,75%都可以获得基金支持”。
  像闫美云这种情况的公司在滨海新区天大科技园并不鲜见。陈强的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做锂电池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陈的公司拥有着自己的生产车间。
  陈强说,自己的公司非计算机和软件行业,所以在政策扶持上少了一些。不过,房屋租金上新区给予一半的补贴,个人所得税返还则没有实现。但粗略算下来一年也有百万以上的补贴入账。
  和闫美云一样,陈强的公司也于今年9月做完了资格认定,对自己的企业能否享受2008年开始实施的税收新政,他的心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记者在天津市财政局办公室一位官员那里得到的答复是:2008年前认证过的企业有可能维持原有政策,但正式细则还未出台。
  5年的孵化期将是这些企业享受优惠的时间底线,5年后类似闫和陈这样的公司将搬出孵化园,政策归位独立生存。
优惠政策依然是王牌
  “滨海新区想要发展,在各经济特区竞争中出头,不依靠政策优惠,是不现实的。”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局局长朱希进如实说。
  朱希进介绍,2008年1月1日之后全国的企业所得税征收将合并统一为15%,2006年国家给滨海新区以15%企业所得税率的优惠政策,在2008年之后将失去。在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规模已趋成熟的情况下,滨海新区发展才刚刚起步,同等的政策方针下滨海新区竞争力明显弱于已成规模的上海或深圳,同样的资源配置若要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地方可以给出的政策倾斜将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眼下是这样的。
  不久前,天津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快财税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意见》。根据这个《意见》,2008年,天津对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二免三”政策,财政补助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市与区县分享比例,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分别负担。并要求市财政应负担的资金在办理年终结算时返还区县等优惠政策措施。
  这个意见目的明确:营造与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财税政策环境。
  除了所得税优惠外,天津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布局调整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工业战略东移以及向其他区县发展,对纳入工业迁移计划的企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办法,并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朱希进说,滨海新区正值发展初期,产业集群、人才储备都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在竞争中营造相同甚至具有优势的投资环境,促进开发开放,政策倾斜将不断加大,诸如土地、人才、税收、融资等方面都将逐渐予以支持。
  事实上,不同于滨海新区的是,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央收税这一块中已经通过人大立法,免去的中央税收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一直在国务院争取中央税收由中央统一安排的天津,最终没有获得批准,中央税收部分只得由天津市地方财政自行承担。据天津市财政局方面估计,这笔支出可能在10亿元左右。
  朱希进说,在这方面财政的具体支出要看产业密集程度,产业越密集财政的支出就越多。
释放体制创新优势
  地处环渤海经济带,进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滨海新区,渴望在未来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三个发展极。
  朱希进说,浦东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在区域整体工业比重中相继占到了一半和一半以上。浦东新区的政策扶持一直比较明显,在建设初期中央每年将5亿元的支持资金投入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建设。
  同样,对于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从今年开始中央每年也将投入10亿元进行支持。这笔经费属专款专用,六成以上资金将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创新。至于地方财政替企业垫付的中央税收并不与此交叉。
  在谈到体制创新时,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位姓程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滨海新区横跨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有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如何做到统一为政,避免自身的摩擦引起的资源消耗也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浦东、深圳建设初期属于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状态下开发的,而天津本来就是个老工业基地”,在政策上滨海新区不可能追随浦东、深圳等政策要求,天津市财税系统的一位人士分析道。
  相比较浦东、深圳等经济区域,朱希进说:“滨海新区很重要的体制创新,来源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审核程序上,据了解,其他别的区域的项目认定都为单一个体进行,一个项目认定需有5名各部门的认定人员参加,单独操作,效率低下;滨海新区则采用集体认定,聚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后集中认定,效率大大提高了,也节省了成本。最近的一次集体认定来自于120家高新企业,最终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作出了结论,88家企业最终审核通过。”
  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陈志远介绍,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目前已达到61.6%,占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9%。全区已有工程技术中心27家,其中国家级中心7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40家。
  优惠的政策在滨海新区还将继续出现,如增值税、营业税、房租、研发基金等项目将进一步突破政策给予优惠;政府引导风险投资最高投资比例也将达到50%,项目成功后政府资金平价退出,相应的股权增值部分让利给风险投资公司。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地方财政每年垫付10亿中央税滨海新区“倒贴
  本文所版面
【第 09 版:中国】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