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美国国会“中美工作小组”学术组执行理事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李成
《经济观察报》:近期中国共产党正在举行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一位海外华人学者,根据你的观察,本次的会议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新的特点?
李成:我想本次大会的第一个特点是民生的主题显得非常突出。围绕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执政为民”这三个原则,提出了一整套的政策。我们可以用关注 “民生”来总结这个新的政策走向。这个走向不仅包括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人和自然的协调,同时更加系统地提出了对社会保障系统建立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在未来建立中国最基本的医疗保险。这些都是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世界各地,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几乎是没有一个国家做好的。而中国提出来这个宏大的目标,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将会进入老龄社会,如果不在未来建立保障体系的话,中国将隐藏很大的危机。但现在中国领导人有远见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这次会议代表了,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走向做出的调整在党内达成了认可和共识。
《经济观察报》:胡锦涛在会议报告中对于民主政治有很多论述,你认为这反映了什么新的特点?
李成:西方的学者也注意到,胡锦涛报告中有六十多处提到了“民主”。当然许多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就像他们二十多年前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持怀疑态度一样。当年是怀疑中国能否走向市场经济,现在对于中国是否能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有很多怀疑。但这个报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政治民主、党内民主、民主文明建设等等。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讲的,中国民主建设的发展是要渐进的,是不能失控的,这个问题在报告当中也体现得很明显。如果在党内有更多的民主机制的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是否能给世界一个惊喜。当然现在这还是刚刚开始,实际上西方也能够理解。西方的知识界一直是尊重每个国家有自己发展的特征,虽然还有一些人在以老眼光看待中国政治,但并没有人主张中国一定要走多党制或西方模式。如果中国未来这段时间能有一些发展,例如集体领导或党内制衡机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改变西方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你也可以说,不论中国的发展如何,总有一些人对中国持有怀疑态度或敌视态度,但大多数人是理性的,能够对中国的发展有比较公正的评价。
经济观察报:面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你对这个思路有何评价?
李成:所谓科学发展观其实是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探讨。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大幅度的能源消耗、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发展模式,但现在而言对于中国是不合适的,现在必须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增长模式,而不能一味强调GDP的增长,必须更多考虑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耗是多少,环境代价有多少。所以这是个很好的提法,并且能更多地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面对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非常理性的发展模式。
经济观察报:胡锦涛在会议报告中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李成:台湾和平协议的提出是一个有新意的进展。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在连战访问大陆的时候以及在其他会见或场合当中,中国领导人也提到过和平协议。但是这次是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因而意义更为不同。
在未来的一两年中,台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台湾地区2008年的选举。我想不论是马英九还是谢长廷当选,他们都会对这一点非常重视。在这个发言之后,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很快发表了评论,欢迎这个有助于台海地区和平发展的建议。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这个政策一旦为党的政治报告所采纳,那么在以后的谈判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将有更多的自主权。
经济观察报:从政治方面而言,从本次提出的一些政策以及中国政府执政的思维方式而言,你觉得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李成:从江泽民时代到胡锦涛时代的政策调整,应当说是一个比较及时的调整,也是非常合理的。从宏观而言,大家都会同意这是一个朝向好的方面的战略调整。但落实到具体情况时,例如环境保护到底要占多大的重要性,中国的进出口要做多大的调整,人民币汇率如何调整,中国的金融市场到底开放到多大程度,中国是否能在今后发展过程保持不同地区的平衡发展,这些方面都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导人会有本身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并不总是相和谐的,是会有矛盾的。
经济观察报:就是说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许多具体问题。
李成:是的。从宏观而言,实施这样一种调整方式是非常好的,而且是与世界的潮流相吻合的。讲环境保护、讲能源的有效利用,这些也是最近一段时期世界上的主流观点,尤其是对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十几年以前很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现在各国领导人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所以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路也是与世界潮流相符的。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将中国的这次会议放在一个全球性的背景之下来看待?
李成: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强国,但同时世界各国也对中国有很多的担忧。他们的担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觉得中国的经济与外贸咄咄逼人,第二个方面是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展又觉得很难把握。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这样的位置:快速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愿承担很多义务。而世界上对中国许多的批评,与这一情况也是有关系的。现在中国要促进内需,减少外汇,这是西方社会很欢迎的,有利于减少它们的贸易逆差。但西方对此也有一些保留意见。
经济观察报: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否会使国际上对中国有一些新的认识?
李成:是的。以往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批评中国。中国领导人的表述与世界的理解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是说这种差距不能弥补,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关注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中国并未在国外输出意识形态、建立军事基地等,这些方面国际上也会看到。但问题在于中国很快的经济发展除了给世界提供廉价的消费品外,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对国外劳动力的冲击、对市场的冲击等。所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可以理解。
经济观察报:总体上你认为这次会议提出的政策是在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李成:是这样的,尤其是我讲过的民生的问题。我刚刚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三位学者接受了一次采访。我们都赞赏中国近期一些政策走向的变化,都认为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因而非常积极地评价中国各方面政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