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挖掘中德合作潜力
——专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本报评论员:安士莲

  安士莲
  施明贤(MichaelSchaefer),这位刚于8月底上任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说:“中德两国都拥有历史悠久、传统丰富的文化,但我们常常缺乏对彼此的具体认识。”他希望中德两国能真正的共同前行。来华之前,施明贤大使曾担任德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本报在“德中同行”开幕之际采访了这位新大使。
  经济观察报:自您上任至今,中国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施明贤:我们一家8月份来到北京,看到了一个将传统和现代非凡地集于一身的中国。我们全家期待着今后几年里能更好地熟悉和了解中国。因此我打算,尽可能到各省都去看看,以亲眼目睹中国的多姿多彩。
  经济观察报:德国目前对德中企业合作持什么样的态度?您想对中国投资者提些什么建议?
  施明贤:德国企业是首批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抓住机会在这里投资的企业,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很成功!中德两国都已从中获益。
  现在中国企业也寻求在德投资机会,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进展。我想鼓励它们:德国提供十分便利的地域条件,它既通向购买力强劲的西欧国家,也通向年轻的、蓬勃发展的中欧市场。德国拥有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它身处欧盟,有很强的购买力;同时又是连接中欧睦邻国家及新市场的桥梁。出色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稳定可靠的法制环境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是进一步的优势。
  联邦政府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了“在德国投资”办事处,它们的任务就是介绍德国作为投资基地的信息和向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咨询。
  经济观察报:“德中同行”这个活动主要是什么目的,对于中国人了解德国有什么帮助?
  施明贤:“德中同行”系列活动是德国迄今为止在国外举办的最大的活动。活动的主旨是推动德中关系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得到进一步加深。德国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支持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这一系列活动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使我们的中国朋友在“家门口”就能更多地了解德国。
  建交35年来两国间已经有很好的合作和了解。我相信,德国和中国作为伙伴一定能为战胜诸如气候变暖等巨大的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正如“德中同行”这个主题所揭示的。
  经济观察报:“德中同行”活动想要向中国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德国?
  施明贤:我们想从文化、传统、音乐、绘画、电影、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当然还包括富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德国各类企业等各个方面展示当今的德国。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让中国公众了解:德国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感兴趣的和可靠的伙伴,是一个现代化的、有创意的和面向未来的国家,反过来我们也视中国为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伙伴。
  经济观察报:您在任期内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能否展望一下德中关系的未来?
  施明贤:我的首要目标是,更加充分地挖掘中德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的潜力。在各领域开展全面的友好伙伴合作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前提。经济方面,在能源、环保、气候等面向未来的领域深化我们已经十分良好的合作;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身为各自区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和德国能够、也应该通过深入合作进一步推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稳定。
  文化交流也是我关心的项目,中德两国都拥有历史悠久、传统丰富的文化,但我们常常缺乏对彼此的具体认识。所以不应仅仅继续推进艺术或音乐方面的传统文化交流。我想把我的注意力特别投向年轻的、富有创造力的新媒体。我们两国的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发现很多有关对方的内容。这也把我带向最后一个要点:公民社会的交流。年轻人在此起到突出作用;他们将在未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所以我想,已经开始的在胡锦涛主席的倡议下,由温家宝总理邀请400名德国青年来华这样的青年交流活动应该被进一步提倡。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挖掘中德合作潜力
  本文所版面
【第 38 版:专题】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