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创新长虹——中国国企突围之路 编者按: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正迎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巨变。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对于国民经济的脊梁——大型国有企业来讲,更承担着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模式与参与全球竞争的双重使命。长虹的经营实践启发我们,按照中央部署,以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国企改革发展就一定会不断打开新局面,中国企业也一定会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 4月28日,长虹宣布总投资达60亿元的等离子屏项目在四川绵阳正式开工。业内专家评论:长虹此举标志着中国家电企业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切入,“中国屏”的下线将重新改写全球平板市场版图。 在此之前,长虹刚刚交出了一份称得上是出色的答卷:2006年,长虹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31.7%,创下历史新高。长虹IT、手机、冰箱等新产业占到总体销售收入的50%。同比大幅度增长。2007年,长虹品牌价值583.25亿元,同比增长33.3%,蝉联世界品牌500强! 曾几何时,长虹还在低谷中徘徊,而此时的长虹,却是何等的生猛! 长虹为什么?长虹又凭什么? 时值金秋,一个收获的季节,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长虹集团绵阳总部。 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长虹极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能力,以及其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勇气和胆略。 长虹是一个始终有梦想的企业,与同时代的其它企业相比,长虹的气质中更多了一分大气与真诚。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长虹振臂高呼:“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从此,长虹成为了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而本次采访,更让我觉得,长虹正在以踏踏实实的经营实践,探索着一条国企改革攻坚之路,探索着一条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突围之路。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长虹极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能力,以及其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勇气和胆略。 一出绵阳南郊机场,记者首先来到两公里之外的长虹PDP等离子屏项目现场,这里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施工现场车水马龙,在林立的钢筋和混凝土中,彰显着长虹破釜沉舟的决心。60亿元的总投资如此巨大,长虹必须全力以赴!外界有评论是这是一场“世纪豪赌”。 “上PDP项目有风险,但不上这个项目,长虹的风险、行业的风险更大得多。这个项目事前已经过了反复论证,对于风险和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长虹公司董事长赵勇满怀信心的一席畅谈,使得记者来之前的疑云一扫而空。 在长虹看来,当前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都面临着“技术、管理、品牌”三道坎,原来抓成本、抓质量、抓营销等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路径已不能奏效。国企改革攻坚和中国企业的全球突围,必须要有创新的系统构架性思维和举措,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道路。 战略决定成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 2004年8月,刚刚履新的长虹董事长赵勇在其专著 《从长虹的经营实践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一文开篇说:“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挑战要面对,但我坚信,决定长虹未来之前途命运的关键还在于战略”。企业改革与发展,战术上的失误尚有弥补的可能,而战略上的偏颇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就已经萌动了消费电子、通讯、电脑3C融合的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意识的发展,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长虹如果仍然局限在传统家电领域耕作,发展道路只会越走越窄。赵勇在深思熟虑之后,在2005年处提出了著名的长虹“三坐标战略”。结合后来的实施步骤来简要诠释,“三坐标战略”就是沿着产业价值链方向,向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品战略延伸,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沿着产业形态方向,朝3C融合发展,相继进入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等领域,同时进入冰箱领域,完善白电产业链;沿着商业模式方向,打通产品、内容、服务的界限,与微软、AMD、中国电信、华为、盛大、中兴、阿尔卡特等知名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内容与服务,从传统离散型交易模式向连续型交易模式转变。 此后三年,人们看到的长虹,正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坚决和果断,纵横捭阖、攻城掠地。 产业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长虹展开产业整合的一个基本思路,以此来盘活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并尽可能和尽快地扩大其3C的产业版图。 首先,长虹对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进行“收缩”,如先后退出了连接器、线束业务、化工材料业务、EPS发泡包装材料业务、空调的异形管业务和特种橡胶业务等。 另一方面,长虹开始集中资源,采用多种投资和合作方式,进入新的产业。在实质性进入IT领域后,长虹又进入了通讯产业、PDP屏、空调压缩机、IC制造业等领域,开始全面向信息家电供应商转型。 由此,长虹作为集数字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数码、网络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横空出世。 组织和流程再造 事实上,产业整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完善或重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这对长虹下一步推进产业整合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 2006年10月,长虹以产品线为主线,将九大产业分成九大战略业务单元。以战略业务单元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实现其“责、权、利”的一体化。这标志着长虹已实现了由经营型管理模式向战略型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在完成产业整合的基础上,长虹又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并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各相关多元化产业的经营效率。目前,长虹的信息化管理触角不仅连接到了上游元器件供应商,而且还直通到了下游链条上的分销商、零售终端及最终的消费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信息化管理大闭环。长虹的销售、库存、管理效率及运营效率大大提高。 “两弹一星精神”和“长虹精神”的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了“中国创造”裂变式增长的奇迹!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国核物理工程院和长虹公司都立足于绵阳,“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倾注心血浇注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长虹精神”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了“中国创造”裂变式增长的奇迹! 上任以来,赵勇率长虹高层赴多国商务考察和技术合作,每到一处,心情都难以言表。长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做世界级的企业,向竞争对手买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甚至买产品技术也不可能,只能靠自主研发。 但问题在于,是奉行“全面赶超”还是“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长虹从当年国防建设“撒手锏”工程受到的启发:从中国人具优势的智力资源入手,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运用“压强原理”,快速取得突破! 对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而言,芯片、软件以及工业设计能力一直产业的技术短板,这三个方面的实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此,长虹将核心技术创新的突破点放在了这三大块。据了解,公司近年来对技术研发投入逐年提高,去年为13.7亿元,今年将超过15亿。 从2004年至今,在“韧性、信心和开放”的企业创新理念支持下,长虹已成功打造了产业“三大核心技术能力”:即以虹微公司为主体的IC芯片开发能力;以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和以长虹工业设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设计能力。长虹的技术创新带给产业的不仅仅是拥有了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种可以持续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据统计,今年长虹累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接近300件,长虹在行业标准和新产品标准方面也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其不仅是IGRS、AVS、UCPS、DRM等多项标准制订的核心成员单位,而且提出闪联网格应用构想,牵头成立网格技术小组,并出任组长单位;未来全球3C融合的行业游戏规则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 光有技术设计“软”性的突破还不够,长虹认为要在全球竞争中取胜,企业还得拥有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重型装备。平板时代,中国作为全球彩电大国丧失了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核心显示屏技术的缺失已经危及到了中国彩电业的行业安全。为此,长虹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无法掌控上游屏的研发与制造,中国企业就会逐步沦落为廉价组装车间。 4月28日,长虹等离子面板项目在绵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赵勇满怀信心地表示,三年内长虹投资等离子面板项目的计划将有所回报。人们注意到,在项目启动现场,TCL、康佳、创维、海信等同行高管难得地悉数到场,中国一线家电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板资源充满期待。 所谓国有体制绝不能成为企业搞不好的借口。在加快完善国有资产治理结构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要在科学、规范的操作中大胆探索。 “国有体制”一度成为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借口,特别是身处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更是如此。长虹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国有企业同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在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内部的经营机制创新也要在科学、规范的操作中大胆探索。 从去年起,长虹从网络和电子系统公司着手,探索员工及管理层持股新机制。这是在绵阳市国资委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体制改革试点。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长虹打破了长虹技术中心仅在绵阳的地域限制,而是在成都、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开始在这些研发机构实行一些创新机制,鼓励知识、管理等要素和资本一起参与分配。同时,长虹从政策和资源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内部员工创业计划,形成“员工创业发财、公司创新发展”的双赢局面。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两年长虹内部的各种层面的内部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于取得学历晋级的员公司还将给予奖励。在进行连续两期后备管理干部选拔培训的同时,今年九月,经过层层选拔的一批长虹骨干管理干部已飞赴英国留学。按照赵勇的设想,通过几年的锤炼,长虹应该打造出一支出具有国际意识的企业家团队。 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民族经济的脊梁,如何在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今天更好地发挥龙头整合作用?长虹的改革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围绕主业做强做大,积极开展调整重组、走自主创新之路,企业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活力! 长虹,值得骄傲。中国企业,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