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特写
“跑钱”的日子
本报评论员:王秋凤
  王秋凤
  “贷点钱,连利息和抵押担保等加一块都有10%的贷款额了,还那么费劲。”2007年最后一天,某自主品牌经销商王元长在办公室抱怨得直想骂人。
  几天前,他的银行贷款因为要继续审资质而被推迟发放。朋友告诉他,这是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这正是他打算从厂家进一批车和零配件留待应对春节前旺季的当口。
  同时,他希望从厂家“扎”一批车的愿望也破灭了,厂家仍然坚持要全款结帐。“谁说货币从紧政策跟汽车行业没关系,紧的是我们经销商这样的中小企业,要知道信贷几乎跟现金流一样,是我们的命根子”。
  王元长已经举步维艰。他不得不把进货的时间推迟一个月。王打算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再多卖些车,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消化来多筹集一些资金,尽量减少从银行的贷款。
  减少从银行贷款的原因很简单,国家的货币政策从紧,已经让他这个资质并不太好的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上升,额度下降,这次贷款的推迟,比他想象中来的更早。
  更重要的是,一次次加息,已经让他挣钱的成本提高了很多。贷款越多,他就越不敢把车价压下来,压不下来就“干”不过其他的经销商,“干”不过其他经销商,他就不能把库房里的车变成现金。
  王经常跟朋友们开玩笑的说,“2007年,11次上调准备金率,6次加息,这样的频率就像跟谁闹别扭似的。原来经销商的空手套白狼 (拿着银行的受信去企业进车,然后把车辆合格证抵押给银行,经销商几乎不用过多的投入就可以进车、卖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回想四年前,凭借手头的一大笔资金和银行的受信,王元长一头扎进了汽车经销商的队伍。当时,申请大品牌合资企业的经销店在资金和难度上都很大,他选择了投资相对较小却正火热的自主品牌,也像模像样地建立了一个4S店。
  那时候,从银行贷款还不是那么困难,利息也可以接受,甚至来店里购车的消费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银行贷款。为了促进销售,他还联系过信贷的中介,来协助消费者做贷款购车。
  眼看着就要从“小打小闹”翻身做大事业的他没有想到,从2005年开始,第一轮银根紧缩风暴来临。那些贷款购车的消费者,5年贷款光利息都快有半个自主品牌车的价格了。曾经林立在老亚市周围的信贷中介们早已人去门空。而他自己更是如履薄冰,从银行贷款变得手续复杂、非常艰难。
  王元长曾一度羡慕一汽大众的经销商,有一汽财务还有大众金融的支撑。甚至其他很多合资品牌的厂家都已经开设了汽车金融,免去了担保等很多环节不说,贷款几乎不是问题。
  后来他与几位一汽大众和其他品牌经销商老总聊天才知道,他们的状况比自己好不了多少。“有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手续是简单了,但利息也得交啊,甚至比从银行贷款利率还要高。”一位一汽大众的经销商老总告诉他,“亚之杰、庆洋和我们,都是从商业银行贷款。”
  甚至另外一个老总告诉他,“我们品牌的汽车金融根本没有对经销商开放,仅给消费者提供信贷购车方式,但随着银行利息的增加,汽车金融的利息也在增加。我们那里和很多4S店一样,信贷购车的消费者比例已经不到7%。”
  但王元长明白,合资品牌的经销商还是比自己情况要好,他们的汽车销量和利润都要高一些,企业现金流也比自己充裕很多,贷款资质也更好些。
  四年的时间,王元长从一个只关注自己品牌汽车厂商的老总,几乎转变为一个货币政策的专家。他明白,像他这样靠商业贷款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明天的确是个问题。
  现在,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元长担心的不是2007年自主品牌汽车份额下滑消息,而是如何去“弄”钱来继续滚动。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跑钱”的日子
  本文所版面
【第 34 版:汽车】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