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晓
夏桂年打开电视,无意间被一条新闻吸引: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消息让夏桂年振奋,他没有想到,自己14年前的提议今天被中央采纳。
夏桂年被外界称为 “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第一人”。1995年5月,他的这个构想发表在《开放潮》杂志第五期,当时他任福建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所长。
“并未想到十几年后,这个提法会被中央采纳,作为已经退休的科研人员,这无疑是最大的宽慰。”带着江苏口音的夏桂年对本报记者说。
夏桂年回忆,1995年年初,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组织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经济合作的调研,夏桂年参与其中,他先后到福建以及周边省市跑了许多地方。
随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省委政研室在汕头联合召开 “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协作与发展研讨会”,会上大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劲头很大。
夏桂年觉得福建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而合作应该扩及台湾。于是,他写成“试论建立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时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魏世恩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两人联合署名,将文章投寄给《开放潮》杂志社。《开放潮》编辑部将标题修改为“加强协作 共谋发展——关于建立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的首次提出。
经济观察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作为最早的倡议者,你有什么感想?
夏桂年:这个构想提出有14年了,现在终于进入操作阶段,心里确实非常高兴,能对福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实用的建议,并且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的肯定,对于一名研究人员来说,是很值得的。这个消息,对于我们福建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可帮助福建的经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并且对全国的发展乃至海峡两岸的合作做出贡献。
经济观察报:你当时怎么想到做这项研究?
夏桂年:上世纪80年代,福建与西藏一样,经济开放度有限。西藏是边境,福建也是对台“前线”。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说:“福建与西藏,一东一西,难兄难弟。”意思是说,福建与西藏一样,都是国家投资最少的地方。福建与台湾地区一水之隔,台湾80%以上居民都是从福建移民去的。
但那时,福建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只有台湾地区的1%,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融合是很难的,台湾人不放心,因为我们太穷了。因此,福建从经济区划中寻找发展战略,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福建的发展,不能单就福建讲福建,必须要调动周边,形成联合的力量。
经济观察报:当时学术界对福建区域经济还有什么样的探讨?
夏桂年:上世纪80年代,时任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所长的金泓?曾经提出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构想。这个构想其实是很好的,只是因为当时两岸关系还比较紧张,政治的对立使这一构想无法进入实际操作。
金泓?的研究对我非常有启发,1995年,当时两岸贸易已经非常频繁,但仍未完全消除对立。应该把重点放在 “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而“台湾海峡经济区”应该是下一步考虑的。这是我和老金构想不同的地方。
经济观察报:当时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划立,对你提出“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没有影响?
夏桂年:有的,可以说这两个经济区对福建的压力很大,对我的刺激也比较大。
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有很多制约作用。这一点上海最清楚。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区域狭小,商品流通受到限制。1982年,国务院提出成立 “上海经济区”的问题。这是“长三角经济区”最早的雏形。1997年,上海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目前,长三角已经扩展到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16个城市。
1994年,广东省委也做出了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决定。香港、澳门回归后,这个区逐渐把这两地也包括进来。后来,又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把福建、江西、广西等省区也包括进去了。
福建历史上属于华东区,后来华东区撤销了,但福建与华东地区的联系还是比较多的,当时市场的日用消费品主要来自上海和江苏等地。在新的长三角经济区中,并没有福建的地位。在珠三角经济区中,也没有福建的地位。即使是在泛珠三角经济区里,福建也是边缘。这对于福建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学界人士努力寻找福建发展的区位优势。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构想的实现拖了十几年?
夏桂年:这个构想提出之后,并没有引起重视。1996年,又有学者投书《开放潮》杂志社,提出同样的观点。依然没有反应。可能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这个提法太超前了。
当时省政府咨询部门和主流媒体的倾向是“建设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但在我看来,这个提法不能解决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南北两个经济区,把福建夹在中间,福建发展的战略地位无法凸显出来。至于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开始时只是福建发展概念,后来增加了浙江、江西、广东等福建周边地区的一些地市,但是它根本不是一个经济区的概念,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区无法对接起来。
2003年底,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对此非常重视,命有关单位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征询国家有关部委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2004年1月初,在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首次被完整、公开的提出。2005年11月,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并通过“十一五”规划,“海峡西岸”被列入其中。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原来讲的都是“海峡西岸”,而不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原因是因为国家有些部委还不大赞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提法。不过,此后总算慢慢统一了认识,正式接受“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
经济观察报:福建是否必须依托台湾这一区位优势?
夏桂年:福建与台湾地区有所谓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台湾是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原有的传统产业在岛内难以生存,希望转移到其他地方。从降低生产成本、靠近市场这个角度看,即使是一些先进的机电产业,也有整体向大陆转移的要求。这就是台湾一波又一波企业西进大陆的原因。目前大陆已经吸收台资476.6亿美元。福建省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08.38亿美元,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福建建立了厦门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四个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福州两个台商农业投资开发区,这些投资区发展的形势都很好。所以,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福建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加强与台湾的合作。而且,现在三通实现后,福建对台更具优势。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夏桂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的经济区,不能成为“忽悠”周边地市的代名词,周边地市在各省都是“老少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要搞好经济区内的规划,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如此,我认为对经济区建设应持开放的立场。不要因为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与非经济区地市的合作排除在外。建设经济区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才是最根本的。
还有,在两岸合作中,不能只看钱,更要学习台湾的经验和做法。如科研如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台湾就做得不错,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