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筹码各取所需 苏版风电大跃进背后
本报评论员:陈哲 刘伟勋
陈哲 刘伟勋 黄海之滨的东台滩涂,近百台洁白醒目的巨型风力发电塔沿海巍然矗立,风车阵中,长达数十米的风叶缓缓转动,在蓝天白云下蔚为壮观。 类似的情景,已经在江苏沿海诸城迅速蔓延。一个装机总容量超1000万千瓦的江苏版“风电三峡”正呼之欲出。 伴随“风电三峡”的是以百亿元规模计的设备产业,这些大都为优质风场换产业集群的政策造就。随着资源换项目的交易正迅速展开,新能源也蜕变为中央和地方、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各取所需的筹码。 苏版“风电三峡” “省里面规划1000万里边,我们盐城是大头,担子很重。”盐城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如万说。朱的另一个身份,是盐城市沿海办主任,具体负责盐城的沿海开发事宜。 在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版图中,江苏省与甘肃、内蒙、吉林等内陆省份同被列入七大“风电三峡”基地。被要求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江苏省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而盐城被分到了650万千瓦的任务。 该市的最新规划是,到2011年,全市风电场开工建设180万千瓦,其中竣工陆上100万千瓦,开工海上8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陆上100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 在风电装备产业方面,盐城希望到2020年形成10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000亿元销售规模,并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组装完整产业链条。 江苏省近期装机1000万千瓦的风电盘子中,除了盐城的650万千瓦,另有300多万千瓦的任务在南通,当地在发展风电方面的热情丝毫不逊于盐城。 据相关计划,在2009年年底,南通海上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千瓦,2020年全市的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这一数字也和2008年全国的总装机量相近。 目前南通风电装机容量近100万千瓦,8个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已并网4个,装机容量44万千瓦。 按此速度,显然在未来3年,江苏省内的这几个城市的风电装机总容量就将超过1000万千瓦。 抢滩 “尽管风电建设非常热闹,目前绝大多数电场都是不盈利的。”一位大型电力集团驻盐城人士说。 这丝毫不会冷却国内电力巨头在该领域四面出击。“他们资金雄厚,即便风电亏了钱,也是九牛一毛,还可从火电、水电抹平。巨头们就是在储备项目,囤积资源。”该人士说。 电力企业把扩张重心放到新能源,主要因为传统能源项目已愈发受限。国家已要求各大发电集团在2020年内实现新能源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8%。 本报获悉,盐城东台一期的开发企业国华风电,将继续投资东台规划中剩余的60万千瓦项目开发,并初步协议包揽东台海上风电开发290万千瓦的开发权。而中电投、海油能源投资公司、龙源电力、协鑫集团等在盐城均有百万级千瓦的项目协议在手。 即便是因技术原因可能还需数年方能形成开发条件的海上风电,盐城已经与各大电力集团签订了89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开发协议。 南通的风力资源,亦已被华能、华电、龙源、华润等公司悉数鲸吞。 风电、太阳能发电企业跑马圈地,大型规划项目层出不穷,甚至被决策层预警产能过剩的危险。不过,这一看法在业界还存在不同看法。 “所谓的产能过剩,都是在做数字游戏。所谓的投资100亿元,真正落实的微乎其微,它有很多条件。”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俊良说。 不过,风场的争夺之激烈,还是从盐城市对风电的土地规划中可见一斑。 其中一个细节是,盐城已经计划用20万亩土地,用于陆上风力发电。但国家目前仅批下来10万亩,早已瓜分殆尽。当地希望在风电之外还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因此决定尝试将太阳能电板安置在风电场中,形成风、光电互补产业。“据专家测算,在太阳能技术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一个3万亩的风电场下面,可以安置容量超过3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板。”朱如万说。 资源换项目 如此大规模的风电产业突进,短期内并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那么大的风电厂,真正运行起来,主要还是靠政策的补贴,真正实现留存的税收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风电项目养活不了几个人,难以带动当地就业。”朱如万坦陈。 龙源电力人士说:“以一个10万千瓦,投资 10亿元的风电场项目为例,要拿出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可能是宝贵的海岸线资源,但留存的税收不过数百万。” “你必须把风电装备,或者相关的产业带动起来,才给你做风电厂。”一位江苏沿海地方官员说。 风电的特点也为资源换项目提供了一定依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说,风电设备地域性强,因为体积很大,难以解决物流运输问题,需要在当地进行组装。(就近建厂)是产业特点。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主导下,盐城从无到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聚集了16家风机装备企业。“盐城的风力装备,是目前全国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朱如万说,“国内行业前几位的,像华锐风电,都配置了大项目。” 资料显示,华锐风电在盐城征地488亩,计划投资30亿元,形成年产300台3兆瓦、小批量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试验生产能力。其中,投资额20亿元的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一下子就拨了7000万”。 此外,中国水利投资公司也敲定向盐城的风电项目砸进20亿元,建设2-5兆瓦的风电叶片、塔架、法兰、总装等项目。后续正在商谈的风电设备企业还包括三一电气、香港瑞卓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荟懿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SKF集团、金风科技、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这些项目的投资额也都在数十亿元级别。 为吸引风电设备企业落户,当地政府的动作是,在和中电投、华锐风电、中国水利建设集团签订风电装备项目的同时,承诺帮助落实建设150万千瓦、200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电场基地。 另一个江苏沿海城市连云港,其可供开发的虽较盐城、南通少,但也将打造风电设备产业链作为地方发展重点,其中与中复集团合作打造风力发电机叶片工业园,年生产风电叶片能力达到700套,成为国内最大的1.5兆瓦风电叶片生产基地。 江苏省会南京,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已有29家。按照南京市发改委的风电规划,南京在风电设备企业要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 隐忧 “当前风电装备企业的项目中,少数是真建设,大部分是没建设。”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一语道出当前风电装备项目疯狂生长背后的真相。 一位风电界人士说,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做大风电产业,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而部分竞争力不强的风电整机企业,利用地方做大产业的心理,要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并引导业主下订单。双方一拍即合。 事实上,先通过风电场吸引国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进驻,然后通过培育和转型一批本地企业做配套,从而实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风电产业的内在逻辑。 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则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二是很多地方的配套体系和人力资源都不适合建厂,很多地方工人都招不到,很难实现生产。 在南通,尽管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当地30多家风电制造的企业规模仍较小,“大部分都是做100千瓦以下的风机,利润不到10%。行业的无序竞争更让企业日子非常艰难。”当地一位风电制造企业负责人说。 地方政府有不同的理解。 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表示,一个新兴产业搞好规划很重要,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优胜劣汰的过程应由市场力量来完成。 “能不能上,在什么地方上,做多大规模,企业考虑的因素更多。新产业必须要先集聚、集中,让企业去比拼、摔打。谁有竞争力,谁就可以生存,没有这个过程肯定不行,”一位地方官员称,“多了就有竞争,少了就成了垄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