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潜规则”广被诟病新部长看你了
本报评论员:康怡
康怡 2009年10月31日,此前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开始掌舵中国教育部。 此次人事变动,让教育界人士对沉寂了许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教改纲要》)再度燃起了信心。 尽管中国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将眼下全部问题的解决,寄望在一位新任部长身上,但教育界人士仍纷纷希望,在当前制度下本应做好而没有做好的工作,能够成为袁贵仁部长履新后的首要任务。 重新期待 10月31日,63岁的周济结束了为期6年的中国教育部部长任期,赴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 接替他的是此前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截至发稿,袁贵仁履新之后尚未以教育部部长的身份在公开场合露面。不过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理论功底强、为人严谨。此外,几位教育部人士评价说,他对当前教育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教育问题都能谈到实处。 袁贵仁现年59岁,他的职业生涯从未离开过教育领域。从19岁起,他就开始在学校任教,直至2001年,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履新之际,正值去年启动的《教改纲要》处于一种半搁浅状态。是次《教改纲要》的制定,一度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作为《教改纲要》领导小组组长的温家宝总理曾表示:“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教改纲要》的制定被看作是今年教育界最重大的事情。 按照当初的设想,《教改纲要》要确定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同时应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及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 据文件起草组一位成员透露,这个纲要的基本轮廓早在去年底就已经形成。但原定于5月出台的《教改纲要》一度改至8月,此后就再无消息。主抓该工作的教育部分别在今年1月、2月就 《教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等内容,高调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此后便陷入沉寂。 上述人士说,《教改纲要》搁浅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版本和最初的要求相差太远。“现在的版本看起来就像是文件的汇编,太虚了,什么都说到了但又感觉什么也没有说。” 转机出现在新部长的任命。一位参与起草《教改纲要》的成员介绍说:“袁贵仁部长正是 《教改纲要》的主抓者。” 为此,制定《教改纲要》也被教育界看成教育部新部长上任后的第一大考。数位对《教改纲要》已经心灰意冷的教育界人士都表示说:“又开始重新期待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员笑称:“早知道教育部要换人,我们也许就不会制定我们自己的《规划纲要》了。”这家民间的研究机构数月来聚集了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人士,在真正广听民意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一份民间版的《教改纲要》。 教改的空间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再次开始为《规划纲要》建言献策:“这个规划关系到未来12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定要从下一代如何成长的方面去考虑,所有政策不能仅仅从教育部门的利益出发。” 对于周济任教育部部长6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官方评述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公平也迈出重要步伐”。 不过,回顾中国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巨大,问题巨多”是业内人士一致的看法。 就在教育部部长换任的当天,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提到了所谓的“中小学教育八大潜规则”。 对于这些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广大学生家长的教育痼疾,教育界人士的观点是,有些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有些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因此尽管这位新部长在履新的第一天就受到教育界格外的关注和期待,不过储朝晖认为“把当前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寄希望于新任部长身上是不现实的”。 “就拿高额择校费来说,根源不是管得不严、政策贯彻不到位,而是中小学办学质量极不均衡,家长的择校冲动根本就无法遏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眼下新教育部部长能够“有所为”的应该是,推进教育制度本身的改进,并把在目前制度下本可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事情抓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学者成刚举例说,目前教育制度中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基本概念都太空泛,造成操作上的随意性。这些概念都有必要尽快得到明晰。 同时,更多的教育人士将矛头对准了教育部行政化管理方式上。教育部此前的一些政策如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唱京剧、大学BBS实名制等,在社会上引起议论。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教育部门的行政化干预太强。”为此,成刚建议应尽快理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熊丙奇说:“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弄清楚教育部门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在依法办学,是不是在依法行政,这都是新部长可以做的。” 值得欣喜的是,据一位参与制定《教改纲要》的官员透露,在纲要的初稿中,对眼下迫切需要做的事情,都已有所涉及,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教育部财政拨款不透明问题,《教改纲要》初稿中提出可以通过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来助力教育财政支出的透明化;在高校干部人才选用上,可以尝试从单纯的任命转为公开的遴选;对于本科教学评估,方式上也可以做些改变,比如从现在的集中到校区评估,改为随机抽查临时性、原生态的评估,从原来的优秀评价改成合格评价。 为此,上述官员认为近期可以进行调整的应该是“在现有的制度暂时没有改动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新的制度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新部长能够尽量用好手中的财权、人权、评价权”。 而对于用人单位把学历看成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就业时大多盯住一些白领岗位等问题,这些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只能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逐渐去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