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专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合肥要成为“探路者”
本报评论员:汪言安
  汪言安
  去年10月,安徽省正式提出要打造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一年的研讨准备,这个区域规划设想正逐渐落地。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合芜蚌”新试验区的“引领示范”责任。
  为此,本报就自主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试验田
  经济观察报:2001年以来,合肥就连续主办了7届 “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2008年以后,这个对接会就提升为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大型展会,大打“科技创新”之牌,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
  吴存荣:这与合肥拥有的科教资源优势相关。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国家21项大科学工程,有4项坐落在合肥,密集度仅次于北京;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类高校56所,在校大学生和科技人员65万多人,占城市人口比重为全国最高;合肥以7%的人口,拥有全省45%的科研机构、70%的中央驻皖科研机构、99%的博士学位人才、63%的科技人员、58%的科技经费、70%以上的专利和70%左右的科技论文;合肥还有270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像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电38所、16所、43所以及水泥研究院等。
  但到2000年初,合肥市的支柱产业仍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建立在科教优势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与合肥在全国的科技地位极不相符。但我一直相信科技资源的优势一定会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观察报:如何让这种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吴存荣: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路子,使科技真正成为合肥乃至安徽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200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合肥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合肥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几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试点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合肥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也在积极寻求“试验田”,为中部崛起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路。
  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中等规模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优势,只有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利用现有的科教资源创新,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很高,这无疑是非常好的样本。就这样,合肥城市崛起的梦想与国家的战略实现了合拍。
  我们自己制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建成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体制创新
  经济观察报:科教资源的优势在于科研成果,但一项科研成果从开题到研究到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合肥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方面有什么高招?
  吴存荣:科技体制创新确实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难题。一直以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关键在于投入,科研单位没有实力,政府也没有钱,谁来投,这都是难题。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挑选一部分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成果落地前期的孵化,或者政府直接参股,或者引入风险投资;另外在税收减免、专利补助方面给予支持。虽然我们现在投入的资金还不多,但是成效很明显。
  近期,我们打算通过试点市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申请在试点市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的试点。在试点市范围内的院所转制企业、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试点。
引领“合芜蚌”
  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直接推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旨在整合这三座城市现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成为引领安徽崛起的撬杠。而作为省会合肥,必将是这个新试验区的“核心”力量,合肥将如何引领“合芜蚌”新试验区?
  吴存荣: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说过,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合肥最大的责任就在于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方面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实际上,经过一年多来的运作和探索,合肥的科教优势还是得到进一步发挥,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环境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呈现“五个明显加快”的良好势头。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
  另外,合肥市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语音合成、动漫、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合肥高校科研机构,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中央在合肥转制院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近四年来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年均增长50%和3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产业发展为统领,围绕“创新主体、园区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着重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园区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创新要素集聚及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努力发挥好合肥在“合芜蚌”新试验区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合肥要成为“探路者”
  本文所版面
【第 11 版:时局】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