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商业化为时尚早
——对开行商业化改革的思考
本报评论员:瞿纬
瞿纬 看上去像个怪圈,改革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一个金融机构,又重新回到了上个世纪如同八九十年代那样,既能做商业性业务,又能做政策性业务了。 毫不留情地说,目前政策性金融定位的偏差已经导致中国局部地区、部分领域和行业金融服务不足的哀怨声此起彼伏。市场不足的现实与整体性银行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两列并行的列车怪象,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缺乏对政策性银行发展、定位以及功能的校正和规范。 中国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问世之后,一直在一个原始的空间内独自求欢。尽管中间经历了2次中国历史上最具辉煌的银行业改革,但都和政策性银行失之交臂。 然而,尽管如此,谁也无法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至今日,当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使命画上一个句号后,我们不得不再次认真审视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以及未来,尽管个别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已根据中央的部署正在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型,进出口银行也已启动了所谓的内部改革,但正如一位领导所说,今天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无论选择的时机是否合适,都只是一次探索。既然是探索,那是否意味着如小平同志讲的那样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了继续,失败了再回头”?也许历史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回答。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政策性银行永远是金融市场的配角,而且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其市场份额以及参与的机会都会越低,然而一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市场份额和参与的机会却是越来越高。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当某些领域的市场不足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忽略的时候,政策性银行是可以以其一贯的业务方向和领域作为发展方向实现商业化转型的,然而“东西部地区差、西部大开发、三农、东北振兴”等等一系列的区域和领域的市场不足,这些残酷的现实和国情告诉我们,中国的政策性银行远没有走到可以悠闲转身的时候。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当制约中国几十年的“两基一支”,尤其是以能源和交通最为突出的两个瓶颈行业得到极大地缓解,商业金融、民间资本纷纷涌入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到政策性金融有从这些行业或领域“功成身退”的迹象,反而感觉到政策性银行已将这些市场视为领地一样,根本容不得其他机构染指。这就是本世纪初,业内口诛笔伐一致声讨开发银行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优惠政策与商业银行展开不正当竞争的由来。 客观地讲,开发银行15年的历史和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对经济建设的支持、还是对银行业实践的总结和提高、抑或是对政策性金融的思考。开发银行的规划先行、机制建设、信用建设到市场出口的理念,让很多金融服务的需求者,通过一系列所谓的规划、增信,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长期的实践,也让市场的同业者们从质疑、观望逐渐走向了攀比和仿制。你很难想象的是,开发银行存量、增量的服务对象,上到国家部委、下到街头商铺;有高科技的核电站、也有乡镇的养牛合作社;有类似首都机场高速、中国电信这样现金流充足的黄金客户、也有类似养老院、敬老院以及学校这样的公益性、服务性事业;即便在贯彻党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候,也体现了她的包容性、表现出了她的大度。就银行业实践而言,开发银行的实践与国内主流银行业实践以及理念之间的差异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说开发银行的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是良好银行的典范,那我们国内主流银行可能倒成了业界的 “初学者”,反之,开发银行似乎成了业内的“新新人类”。个中滋味,如何品味,也许是一道永远的难题。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