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观点
  陈志武:经济转型需改变“收入比”
南方日报 2009年11月17日
  不管是前苏联还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中国、今天的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重工业、制造工业,而轻视第三产业、轻视轻工业。因为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这些资源、控制财富的重新配置,最后的结果肯定会重视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而由老百姓掌握财富的支配权和消费权的时候,最后会转变成为对服务业、对消费者工业有更多的需求,而不会转变成对大工业项目的投资需求。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四分之三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只要这些财富升值,四分之三继续留在国家手里,同时又有这么多财政税收掌握在国家手里,必然的结果就是不断往工业一投再投、往这些基础设施一投再投。这样下去,一个国家还要靠出口市场,才能使那些投资多少有一些回报,否则这个增长模式很难持续下去。长期靠投资怎么能维持下去?现在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
胡泳:翻译家的位置
南方周末 2009年11月26日
  我们这个社会,更看重那些高头讲章(不管里面有没有真学问),而往往忽视翻译家的作用。例如,教育部门有个可笑的规定,翻译文学名著或学术专著不能算“科研成果”。而且,但凡从事过翻译的人都知道,为这样的工作所付出的心血与可以得到的报酬完全不成比例。然而,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缺少了这个中介,中国文化走入不了异域,异域文化也无法与中国人结缘。它是文化交流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够给翻译家以应有的位置,结果就是,劣质翻译充斥于市,人的精神和人的教养得不到好的滋养,更加糟糕的是,对异域文化的误读大量出现。后果如此严重,现状却是很少有人愿意做一点实际的事情来改变。
汪丁丁:中国新闻的三重身份:真相、批判、公共空间
搜狐博客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的新闻,在我们所处的中国转型期社会的三重身份:首先,如在西方一样,新闻之难,不是说出真相,而是说出全部真相。其次,在当代中国,学院派知识分子,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失去了批判主流社会的能力。对社会主流保持批判态度,这样一种极端重要的社会职能,今天,在中国,由“严肃新闻”承担着。严肃的(而不是娱乐的)新闻追求,也称为“新闻专业主义”。第三,不同于西方的或稳态的社会,在当代中国社会,可用来表达意愿和对话的各种机制,严重扭曲或完全缺失。理想而言,基于自由表达的舆论(当然存在不同的兴趣和利益冲突),通常称为“公共空间”。塑造和维护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对现代社会之“现代性”而言,是一种极端重要的社会职能。基于“社会演变依赖于演变路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由于民主过程的其他角色的缺位,这一社会职能,在中国,被让渡给了新闻。这是严肃新闻在中国转型期社会承担着的第三重身份。新闻,若要扮演这一角色,就要遵循公正原则,尽管,我们也知道,诸如“公正”这样的语词所包含的严肃性,早已被当作商业广告消费殆尽。当然,报刊是可以模仿的。但没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那模仿就总难免随风摇摆,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西忽中,于是“严肃性”被“娱乐性”取代,“化大众”被“大众化”取代。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观点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评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