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皖江城市带”规划获批合肥经开区成“转移经济”标杆 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将战线转移到了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境内。 10月30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派河北岸的熔安动力机械公司内响起一阵欢呼,安徽生产的第一台船舶心脏——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在这里成功下线。这是该市成功的又一个大项目生产线,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卫东介绍,该区紧扣大项目保增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中,1-10月份就完成产值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逆市快发展。 熔安动力机械公司的投资商为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位于南通,以船舶和海洋工程项目建造为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11月20日,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洽谈会上,投资50亿元的熔安动力配套园在此次洽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三天之后,另一个好消息传来,在第二届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安徽第一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报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安徽融入泛长三角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融入长三角 安徽曾是最贫穷的中部地区之一,但这一状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2008年1月,安徽首次以“泛长三角”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那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他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一年之后,《2008-2009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出炉。“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首次被写入合肥经济圈的发展路径中。最近,以合肥经济圈为蓝本的“皖江城市带”规划出炉。这一规划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等9市和六安的两个县区,基本上覆盖了安徽沿江经济带。 据介绍,这个示范区就是要深化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争取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业拓展的优选区,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位置而言,合肥居中靠东,连接南北,紧邻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在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合肥又是科教城,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中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新兴工业城,产业基础雄厚,是投资环境最优城市…… 今年以来,武汉到上海的高铁通车,也改变了安徽的境地。此前,从上海到合肥需要7个多小时,而现在只需要三个小时左右。11月19日,媒体报道称,即将上报国务院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客运铁路网规划研究报告(2004-2020)》也将安徽完全纳入其中。 这种逐渐明显的区位优势也让外界对安徽的投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在不久前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主办的首届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评选活动中,合肥经济开发区就荣登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开发区行列,在中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更是位居榜首。 与长三角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当然也就推动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步伐。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由于高铁等铁路通车,长三角转移到安徽的速度持续加快,仅2009年1到9月份,来自长三角的总投资就达到9014亿元。 这让人们对安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如果把合肥经济圈的事情办好了,合肥起来了,安徽也就起来了。”今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合肥调研时如是说。 “转移经济”牌 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要素成本低廉,产业配套条件好,市场空间广阔。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密切。 打“转移经济”牌,开始成为安徽省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2006年,东向发展战略正式纳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 在这一战略下,重要的通道向东修建,重要的产业向东衔接,招商引资的目标瞄准东边。目前,安徽外来投资中有六成左右来自长三角。仅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资本就从2006年的509亿增至2008年的1468亿,年均增长超过60%。2009年前10个月,安徽承接长三角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88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90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增长57%。 合肥经济开发区或许更能体会到 “转移经济”带来的好处。产业转移至合肥经开区的企业不仅来自珠三角,更多来自长三角。 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关闭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在这里分五期建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化工业园,并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日化生产基地;2008年,联合利华企合肥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02.4亿元,其新到任的全球CEO保罗?波尔曼于今年9月造访合肥,表示有意在现行基础上寻求合作,有望再造一个百亿工业园。由此,这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精典之作。 但是,安徽省也深知,“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有转移我们就承接,而是要全面考虑合肥的产业结构情况,以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在承接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人居环境良性发展。”合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王海林认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创新发展,培育自己产业“反超”的能力,自主创新是安徽实现技术“反超”,进而实现产业“反超”的关键所在。“千万不要以为承接产业转移了,安徽就崛起了。” 当地政府官员也都知道,安徽“转移经济”不可能是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复制,而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消除对土地、劳动力资源粗放式利用的发展瓶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经开区样本 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合肥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凭借16年的工业积累、配套建设和体制机制优势,理所当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落脚点,也成为安徽省“转移经济”的样本地区。一大批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纷至沓来,掀起了一轮发展的热潮。 通过实施民生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综合配套优先和保护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投资洼地,合肥经开区形成了在产业上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在环境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独特优势。 这种优势让经开区在2009年了获得了丰收,即便这是一个金融危机之年。这让2009年成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逆风飞扬的一年。自美国硅谷而来的捷敏电子常务副总裁彭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捷敏电子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逆市而上,今年产能扩大3倍以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典范。 “金融危机是块试金石,它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姚卫东说。应对金融危机,他们的药方是确立“做强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吸引核心配套进驻园区,以产业集群优势推进园区工业由大变强。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产业集聚的过程,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欧、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8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经开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家电电子产业、日用化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二产的崛起为发展三产提供了条件,也需要三产的配套。开发区将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姚卫东说,合肥市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经开区再次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在良好的工业经济背景下,发展与工业经济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顺理成章。该区决定实施 “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战略,打造“自主创新+产业转移”发展双引擎,以南部工业园和新港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工业咨询等服务外包业。重点建设明珠广场综合功能配套区、大学城中央商务区,推进澳中财富、国耀广场等重点三产建设,打造西南组团核心商圈。该区于今年联合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共建的合肥创新创业园,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国家科技部合肥海智基地在合肥经开区顺利挂牌建设。 一直以来,合肥经开区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托起工业化,致力于建设多功能的综合性新城区。城市化也成为工业化的有力推手。工业的崛起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条件,服务业的发展又提升着工业化的水平。据姚卫东介绍,该区将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逆市而上合肥经开发有了新的雄心,他们表示,到201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年均增长31%,占全市比重达到40%;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到22%,跨入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