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甲流病毒是否真的已经变异,会爆发第三波疫情吗?
甲流再预警
本报评论员:汪言安

  汪言安
  电梯风向标
  12月4日晚,因出水痘并伴随高烧,陈瑾住进了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
  护士带着陈瑾夫妇走过一个长长的过道后,来到电梯间。“不要按那个!”护士突然叫了一声,让陈瑾丈夫正在按电梯开关的手停在了空中。
  这里有两座电梯,一座正在运行中,另一座显示正在一楼等待状态。“这也能到四楼感染一科,但这是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病人的专用电梯。”护士指着那座等待状态的电梯。甲流爆发以来,地坛医院是接受甲流病人的定点医院,现在乘坐的电梯与甲流病人的专用电梯仅一墙之隔。“会不会在这里感染上甲流?”陈瑾很是担心。
  护士回答说不会,最近这里接收甲流病人少了很多,“现在只有甲流重症病人才会住进来。”但这位感染科的护士强调,“并不是说感染甲流的人少了,而是国家调整了甲流防治政策之后,绝大部分甲流病人就不用再拉到这里隔离了。”
  据这个护士描述,在今年9、10月间,这座电梯应该是全院运载负荷最大的了。
  “这座电梯成了疫情轻重的风向标了。”一位一直为这座电梯负责卫生清洁的保洁人员回忆说。电梯满负荷运载的时期,正是世卫组织(WHO)不断发出警告、媒体上不断出现“甲流感第二波”时期。当时的疾控专家提醒说,第二波甲流疫情将有可能持续到入冬,而且随着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死亡病例出现。
  住进来以后,陈瑾还从其他病友的口中得知,就在这栋楼的甲流隔离区里,已经有好几位甲流重症病人死亡。这也促使她时常提醒每天都来探望她的丈夫:“千万不要走那部电梯。”
  和陈瑾一样,随着“病毒变异”、“死亡人数激增”之类信息的传播,甲流带给公众的紧张情绪没有得到丝毫缓解。
  大家关心的是,疫情的走势到底是怎样的,甲流病毒是否真的已经变异,还会死更多的人吗?
  会爆发第三波吗?
  WHO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12月3日在一次媒体会上说,WHO正着手收集相关数据,为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是否结束做准备。他预计,正式评估会议最早2010年举行。他还警告说,眼下不能排除第三波疫情爆发的可能,“仍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专家提醒说:“对WHO的警告需引起重视,因为自今年4月份甲流感在北美首先爆发以来,WHO所作出的疫情趋势研判,与后来7个多月里疫情的进展基本吻合,这是基于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流感大流行趋势和特点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加拿大流行病学家西蒙森(LoneSimonsen)通过对过去几次疫情的研究认为,在1957年秋季的一波流感疫情之后,冬季紧接着就出现了新的一波。而在188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第三波中死亡人数最多。“假如今年冬季有另一波,一点也不意外。”这位流行病学专家说。
  中国的流行病学专家们也在研判甲流疫情进展趋势,但大部分专家对“第三波”的说法比较谨慎。到目前为止,只有辽宁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公开表达了预测结果:明年一二月份,辽宁将很可能出现甲流高峰。“可能将是第三波甲流高峰。”
  据辽宁省疾控中心主任赵卓分析,辽宁甲流疫情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9月份,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开学,各地学子集中后出现疫情的放大传播,以聚集性疫情爆发为特点;第二个小高峰出现在国庆节长假的尾期,出门旅游的市民陆续返程,导致城市之间的疫情相互传播;而在元旦、春节两节期间,可能再度出现第三个小高峰。
  辽宁省疾控中心预测,等到甲流疫情第三波,感染者可能多是那些有基础性疾病的成年人,重症及死亡病例人数也可能随之增加。
  除辽宁之外,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的疾控专家也通过媒体表达了“疫情将迎来新的高峰”的担忧。
  中国卫生部最近的一次新闻通报会明确指出,中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疫情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报告确诊病例的县(市、区)数不断增多;二是全国报告甲流感住院人数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数持续增加;三是学校仍然是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重点场所;四是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就诊人数及其比例仍处于高位。
  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梁万年说,北方省份流感流行强度虽有所下降,但不能排除出现再次波动的可能;南方省份疫情较前期有所上升。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流感病毒阳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近期连续三周超过50%。甲型H1N1流感阳性标本占全部流感病毒阳性标本的比例已近90%。结合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和哨点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所以判断全国的整体流感样病例呈现持续走强的态势。
  谁是高危人群?
  12月9日一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其所在的广州呼吸病研究所严肃地澄清了一个被误报的数字:广州媒体将钟南山8日在社区调研时提到的“孕妇占到死亡病例8%”误听为“80%”,并通过第二天的媒体报道迅速传播开来。
  钟南山当时提醒说:根据目前全球和全国各地疫情监测来看,孕妇发病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怀孕15周以上的孕妇病死率较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死于甲流的200多人中,有8%是孕妇,其中大部分是怀孕6个月以上的。”
  因为被误传播为“八成”,引发了孕妇群体对甲流疫情的高度紧张。
  为此,卫生部在12月9日下午也迅速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最新的甲流疫情数字,明确提到,在死亡病例中,孕妇占到的比例约为13.7%,并特别强调这一比例与其他国家报告数据类似。
  根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数字可以发现,一周内因甲流死亡病例占到几个月内总死亡人数的38%以上。对此,上述中国CDC的流行病学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是否可以认为,随着甲流疫情的蔓延和感染人数的增加,可能迎来死亡病例的激增?死亡病例的快速增加,是否意味着我国目前的甲流疫情更加严重了?
  对此,国内其他几位疾控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死亡病例增加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会迎来病例死亡的高峰期。 也有人认为,死亡病例增加与统计方法变化有关。在死因统计方面,WHO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中国是按直接死亡原因方法,即患者确实得了甲流而引起死亡来统计。
  分析甲流病人死亡人群的特点也成了流行病学家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这也将为有效控制死亡病例和降低整体死亡率提供依据。为什么有人对甲流病毒的侵袭就没有什么反应,有人则快速地转为重症?哪些人群需要对甲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此,卫生部12月9日的通报中明确指出,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重症病例中,32%的病例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9%的病例患有肥胖症,7.5%的病例为孕妇。死亡病例中,47%的病例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8%的病例患有肥胖症。
  对此,中国CDC疾病控制与应急办公室副主任余宏杰提醒,但是对少数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和慢性基础病的人,小孩、孕妇等等高危人群,感染病毒以后,会出现更多的重症,会出现更多的住院和死亡病例,所以疾病防治的重点也应该在高危人群上。“及时诊断、重症治疗、重症高危人群,应该是今后长期防控策略的重点。”
  “病毒变异”风波
  11月24日上午,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官陈蔚云向媒体证实,“中国内地确实出现过甲流病毒变种的病例”。陈还透露,今年6、7月份,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两三个甲型H1N1流感变种病毒的病例,这种病毒和近日在挪威出现的病毒相同,但她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
  虽然自甲流疫情在北美爆发之后,WHO和各国疾控专家们都在适宜的时机表达了“病毒随时会出现变异而更加难以对付”的预言,但随着在挪威和中国香港相继分离出变异的甲流病毒、英国发现抗“达菲”甲流患者后,病毒变异不仅困扰研究者,也让民众对此感到恐慌。
  对于中国6、7月份就出现过甲流病毒变异而没有及时公开,有WHO官员据此认为中国政府涉嫌“瞒报”。
  中国的权威病毒学家对此则并不认同。中国CDC病毒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就认为,“近日社会广泛关注的‘甲流’病毒变异,其实只是‘甲流’病毒的某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病毒抗原并未发生变化。‘甲流’病毒基因位点突变不等于病毒变异。”
  舒跃龙进一步解释:“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是由流感病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最近在挪威的两个死亡病例中分离到的病毒,在H1N1的HA基因222位氨基酸发生了D-G的突变。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大概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分离到类似的病毒,包括D-G变异 (由编码天冬氨酸突变为编码甘氨酸)和D-E变异(由编码天冬氨酸突变为编码谷氨酸)。
  中国内地最早是在6月,从一例英国输入的轻症病例中分离到类似变异病毒。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浙江省疾控中心在9月也从另一例住院病例中分离到类似变异病毒。
  但舒跃龙认为,病毒变异一定要有公共卫生意义才能称之为变异病毒,如抗原性与疫苗株不匹配,也就是使用现在的疫苗没有意义了;或这种突变可能导致病毒致病力显著增加;或是它的传播力更强了;或是产生了对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需要改变临床用药指南。
  “至少符合其中一条,才是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病毒突变。但目前发现的点突变还不符合以上任何一条。”舒跃龙说。到目前为止,WHO对此次变异病毒的结论是,这种点突变的公共卫生意义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地流感监测就此可以放松,舒跃龙曾在今年9月底的一次报告中指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仅少数开展了病毒分离工作,分离毒株数太少,上送毒株太少,毒株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监测质量,不利于发现变异毒株。”
  钟南山则提醒说,禽流感致死率高,目前在做好甲流防控的同时,还应该警惕甲流和禽流感发生重组变异。这种情况若出现,“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灾难”。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甲流再预警
  本文所版面
【第 10 版:焦点】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