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教改:防止更坏
本报评论员:雷颐
  雷颐
  近段时间,北京大学公布39所中学校长具有“实名推荐权”再次将“教育”推向风口浪尖。此次北大不顾中国国情,盲目仿效国外,如果推广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有目共睹,却屡禁不止,深层原因不外乎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目前,高等教育在中国尚属稀缺资源,这必然要形成过度竞争,必然会向中小学蔓延扩展。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小学,最终本应天真浪漫、嬉戏玩耍的儿童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学习负担。
  在现实条件制约下,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的优质教育均属长期“稀缺资源”。如何分配这种稀缺资源,是我国教育制度设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原则上说,所有适龄青少年都有分享这种稀缺资源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北京大学“授权”39所中学,将使原本不公的中学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公。因此,人们不得不设计出种种方法、制度来淘汰多数、选拔少数使之享受优质教育。可以“举荐”,如家庭出身、家长权力、本人表现(古时是“举孝廉”,现在是“三好生保送”)等作为推荐标准;可以考试,以考分作为选取标准;可以用金钱购买,把教育完全作为一种产业;甚至可以抽签,如现在某些地方小学升初中实行的“电脑派位”;可以按地域分配,如“就近入学”。虽然方法各有利弊,但每种方法的利弊并不完全相等,历史表明,相对而言只有考试制是利大于弊。
  当然,考试制也有种种弊病,但在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考试制的弊病,因而忘记当年废除考试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想以此来补考试之弊,这的确是“吃错了药”。“推荐制”的基本假设是有一个完全公正无私,能了解、洞察学生,不受各方干扰和压力,将最优者推荐上去的“推荐者”。但实际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推荐者,因此,“推荐”实际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语。现在还有少数推荐名额,原是为补考试之弊,但在许多地方实际成为权势者子女享受的特权。有人提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校长招生权,持这种观点的人忘记了中国的大学、中学的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在这种权力架构中,如果扩大校方的招生权力,校方实际很难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即便是现在实行严格的考试制,每到招生时有关人员也会为来自各方的电话、“条子”所苦,感到难以招架,如果再扩大校方的招生权限,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这种“运作”过程中,充满了惊人的黑幕,所以广大家长不禁发出“还是考试好”的感叹。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到的优质教育的权利。
  如果真想以“推荐”等方法来补考试之弊,这实际上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即要对现在的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作相当大的改变。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化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措施不仅不能补考试之弊,只会使腐败更加严重。改革需要一定的路径依赖,当所依赖的路径并不存在时,改革便无从下手;若不考虑路径问题而执意 “向前走”,很可能欲速不达,甚至与原来的目标南辕北辙,所付出的成本之巨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所以,“教改”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单兵突进。十几年“教改”经历证明,执意“教改先行”的结果只能是越改越坏。现在,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追求更好”,而是怎样“防止更坏”。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教改:防止更坏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评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