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霞
无论过去多美好,未来总是更加迷人。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演绎了人类经济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梦幻般的奇迹。很难想象这样的梦可以持久,这样的奇迹可以常演不衰。对未来的忧虑和迷思一直都在,只是到今年,在一片“国进民退”的哀鸣中,显得尤其灰暗。但过往已经写定,未来还是一片空白,无论你看到的是黑色或者玫瑰色,那都仅仅是空想。与其戴上有色眼镜,不如拿起五彩画笔,看看在未来中国三十年的图纸上,我们都需要些什么。
三十年足够让一个新生儿经过曲折而躁动的青春期,走向成年;也足够让一个青春少年走向不惑而知天命的中年;让一个成年人走向垂垂老矣的暮年。幸运的是,中国经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在过去三十年的岁月洗礼之后,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
这意味着,一段崭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褪去青春期那个蒙昧时代狂放、自大又自卑的不稳定性情绪,经过夜半睡觉时骨骼会铮铮作响地野蛮生长的阶段,如今的中国企业,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需要严肃而谨慎的选择自己在下一个三十年的方向和去处。一旦选择错了,人们不会再因为你年少无知而原谅你。一旦选择错了,你也很难再有一段足够的时光重新来过。一旦选择错了,中国人将继续争取民族崛起和个人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艰辛跋涉。
张维迎教授坚信,中国会在未来三十年重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他认为,助推这一激动人心的大趋势的,理应是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企业强则国强。无论政府部门涌入多少知识精英、无论大学里有多少博士教授,都不如一批正直进取、成长壮大的企业,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更大。那些生机勃勃、永远不停止生长的企业,将为庞大的中国人口带来稳定的工作和持续的收入,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也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丰富而优质的商品。于己于人、于中国于世界,这都是中国企业的使命和荣光。
只是,我们的企业家是否准备好了足够的眼光、智慧、魄力和勇气,来迎接未来这三十年?全球化的号角还在长鸣、中国的市场转型和城市化进程还在持续释放惊人的能量,唯一的考验在于,中国的企业能否在这个浪潮里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能否跟得上这个时代,能否助推中国复兴和世界转型这个伟大的进程?在前三十年昏头八脑地野蛮生长之后,能否走上那条通往伟大的路?
中国为谁制造
2009年5月下旬的广东时常大雨滂沱,端午节将来,珠江的水位因为连日大雨而不断上涨。我在这样的梅雨季节到达东莞、深圳,去几家出口企业访问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
远离市中心的工厂傍山而建,车间宽敞、整洁,生产线上的女工们神情严肃专注。我没有被允许进入女工们的宿舍看看她们的居住条件,但生产设备的尖端和精密、厂区的辽阔、食堂的干净整洁,都超出了我的想象。高智能的玩具、充满巴黎气息的五光十色的鞋子,从这些年轻姑娘们的手下经过,走下生产线,走向全世界。
我知道这里就是中国过去三十年奇迹的发源地,是“中国制造”神话的秘密,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艰辛的原生态场景——虽然工厂的小超市有安全套出售,但在这个男女比例为5:1的远离市中心的厂区,女孩们的青春一定是枯燥而疲惫的。她们也根本享用不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那些鞋子和玩具,这些专供海外高端市场的商品,售价高达上百上千美元,而她们每月的收入不过人民币千元左右。
即便如此,女孩们已经非常庆幸,虽然老板在将玩具和皮鞋的价钱一降再降之后,也降低了她们的工资,但在这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寒冬季节,当她们的大批同乡都因为无法在广东找到工作而返回家乡之后,至少她们还能坐在生产线旁边继续工作。一位在北京从事母婴用品和玩具销售的老板告诉我,他三、四月间去沿海一带淘货,大片大片空无一人的厂房让他触目惊心。
在市场寒冬中依然运转的企业当然令人尊敬。在东莞那家玩具厂,我感动于那个广东籍老板勤奋地学习外语。他的英语远比普通话流利,滔滔不绝地向我和我的外国记者同伴讲述他对玩具业的热爱,“你知道吗?玩具是个非常快乐的行业,”他已年长,但眼睛闪闪发亮,“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快乐和健康成长的行业,所以我非常喜欢做玩具”。
下转38版
上接37版
但是,他的成功和激情让我敬佩,也让我遗憾。因为他的玩具大都以接受海外订单为主,全部销往海外市场。他所谓的那些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智能型玩具,有的售价高达700美元。即使他转身卖向国内,又有多少中国孩子能消受得起如此高价的玩具呢?他已经非常习惯和享受于接受订单为西方孩子们精心制作高智能、高质量的玩具,却似乎没有很大的热情,考虑怎么为中国的孩子们创造和制作同样质高价优的玩具。
我也十分着迷于深圳那家鞋厂生产的T台般摩登闪耀的鞋子。但是,鞋厂的老板抱歉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只接受海外名牌的定制,这些鞋子无论造型或者造价,都不是为我这样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女士准备的。即便在海外市场寒冬一片的时节,这两位老板也不准备转身面向国内,“欧美市场复苏可能只要三五年,但开拓国内市场可能需要八年时间”。
这让身在北京的玩具商老板非常郁闷,他从高科技的IT业转投母婴用品和玩具行业,也是基于对小孩子的关心和喜爱,但他至今觉得无力的是,明明全球八成的玩具都在中国生产,但中国的妈妈们只能在高端的外国品牌和低端的批发市场杂牌之间为孩子挑选玩具。中国沿海生产的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玩具,都被印上除了中文之外的多种外语销往海外,而当它们贴上名牌LOGO返回国内商场时,已经昂贵得吓人。
毫无疑问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轮全球化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张维迎教授说,第一次的全球化过程发生在1870年到1913年的四十年间,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往,让中国成为那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而这一次,中国没有再错过。正是过去三十年的敞开怀抱面向世界,让中国神奇起飞、并惊人地腾飞了三十年。海外市场的严苛需求,磨练出了难以匹敌的“中国制造”。
但三十年过去,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彻骨寒意,足够让我们看清楚,“中国制造”这个辉煌的命题背后,有两个巨大的缺失——“中国创造”与“为中国制造”的缺失:我们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拥有最勤劳和灵巧的双手,就像那些在偏远工厂奉献青春的年轻女孩们,但是我们还没有展示,中国人是否同样拥有充满想象力和卓越创意的大脑;我们用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讨好了全世界,却并没有满足我们自己国人的需要和喜好。
这种缺失在国门初开的时期为中国经济积累了原始资本,但它远远不能支撑未来中国的成长。“中国制造”仍然会是突出的优势,但已经不足以为中国再创奇迹。所以,张维迎教授认为,未来三十年能够创造辉煌的,一定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挖掘和开拓中国国内市场的企业和企业家。财经作家吴晓波也认为,未来中国三十年的成功,在于由“中国制造”向“为中国制造”转变。
那些长久以来背靠大陆,但面向海外的中国出口企业,如果能在未来三十年成功转身面向国内,将自己以出口支撑中国GDP的辉煌,转变为以内需为GDP做贡献的荣光,那将不仅是这些企业的一次伟大进化,更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深刻转型。
野蛮生长之后
开放——即全球化,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奇迹;而改革——即民营化,则在过去三十年催生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国内市场,以及一个生猛的民营企业家群体。
如果说那些长期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转身向内,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以及“为中国制造”的升级,那么,一直根植于本土市场的国内企业,要面临的则是在那个天地初开的蛮荒时代野蛮生长之后,该如何开始一个深耕细作,成就长久基业的年代。
与对外开放相呼应,以放松管制为纲的国内市场改革,加之长时间物质匮乏造成中国人的物质饥渴症,让中国前三十年的本土市场,好比一片诱惑与陷阱交织的沼泽淘金地。
“1990年开始那十年,简直是做什么都赚钱,怎么做都赚钱。”一位现在投资房地产、金融和动漫产业的潮州企业家最近向我哀叹如今生意难做的同时,回想起了从前那段好时光。
正是在那个“做什么都赚钱”的蛮荒年代,催生了中国生猛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他们大都在混乱中——或者炒股、或者炒房、或者倒卖钢材或者外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开始了企业家的旅程。
冯仑自称的“野蛮生长”,是对那个阶段最好的概括。神奇长大和迅速陨落的故事在过去三十年层出不穷:顾雏军、张海、黄光裕等等。他们学历不高,但是拥有惊人的商业天赋和过人的胆识,却都深陷政商纠结的泥潭而走向毁灭。
到底是计划转向市场这个过程本身的错乱,沾染了他们?还是他们加剧了市场开放初期商业世界的混乱?那些从那片鱼龙混杂、政商利益盘根错节的沼泽地走过来的企业家,你辨不清他们是英雄还是土匪。
他们往往既是英雄也是土匪,既生猛粗糙,又生机勃勃,生命力无比旺盛。因为遍地是机会,因为是一片远未开发过的、占山为王的富饶之地,他们不需要知识、训练、规则、原则、目标和信仰,他们需要的只是嗅觉和胆量。只要嗅到机会又敢于铤而走险,他们可能一夜之间赚到他们自己都没有想象过的财富。
衣食住行,彩电、手机、电脑。中国用过去短短三十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脱贫成绩,几乎一夜之间,就从物质极度匮乏走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丁学良教授用“四个巨大”形容中国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巨大的进步、巨大的成果、巨大的成本、巨大的挑战。
这是青春期的典型特征,是蛮荒时代的必然图景。充满成长和富裕饥渴症的中国,像个愣头小子一样,在别人没有留意,自己也不明白成长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迅速长高了。
但只是长高而已。因为不计成本地急迫生长,他们的身高足够,荷尔蒙分泌过剩,但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还远未强壮。无论是走出国门面对更大的世界,或者仅在国内放眼辽阔的本土市场,中国的企业都还太小,中国的企业家都还太年轻,并且很多还停留在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中。
苏泊尔的创始人不久前把这家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做锅的企业卖掉了,转而买了座小岛,去投资房地产了。据说,是做到世界第三之后,他实在不知道还能怎么进步了。长期观察和记录中国企业成长的吴晓波,对此觉得非常遗憾。他说自己在欧洲看到的高档锅,可以卖到200多欧元,“锅,真的做不下去了吗?”
吴晓波认为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都缺少欧洲企业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热爱、专注、精益求精、永远在产品和质量上不断进步的精神。欧洲人做一只表,可以做几个世纪,探索产品的不断进步,保证它的品质永远卓越。
而中国的企业则更像缺乏耐心和持久兴趣,急于催熟和长大的美国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典型特质不是专注于某项产品或者服务,而是商业模式。一家公司创立后,用最快的时间实现盈利、最短的时间上市,然后卖掉,进入其他赚钱的领域。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和支撑,更是催生了大量这类堪比赚钱机器的公司和人。
赚钱当然是企业首要的责任。一家不赚钱的公司,如果不是公益组织,那就一定不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一家玩命赚钱的公司,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家好公司了呢?翻开整部商业文明史,那些风光无限的赚钱机器般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把他定义为“成功”,但只有引领了时代、创造了技术辉煌和持久贡献的企业,我们才称之为“伟大”。而这种伟大,通常靠的都是坚持、专注与创新。
中国企业经历了过去三十年在一个混乱市场的野蛮生长之后,也需要想清楚:要成功,还是要伟大?
张维迎教授将过去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年广久那类社会边缘分子,没知识没文化,却聪明苦干的农民企业家,他们的命运多以陨落的悲剧收场;第二代则是许多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海的企业家,包括柳传志、王石都是这类代表,他们中有悲剧也有相当耀眼的成就;而第三类则是海归派的企业家,比如李彦宏、张朝阳,他们将巨大的科技和资本注入到本土市场。
这显然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化的过程。不仅是企业家的进化,也是商业环境的净化。我们能看到,除了大都已被时代淹没的第一代农民企业家,在作为市场主力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企业家身上,已经体现出动人的热情而专注的“工匠精神”。
且不说联想在国内国外已经取得的成就,仅仅是柳传志先生那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足以让联想这家公司有望通往伟大,“我们别的也不懂,就是要把电脑做好,把我们这一亩三分田耕好。”柳传志总是强调对本行业的理解和热爱,在说到提拔年轻的杨元庆接替自己时,理由也是,“我认为他是目前中国最懂PC的人。”
百度的口号同样让人激动:百度更懂中文。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喊给竞争对手听,更是对百度自己的鞭策,专注于中文搜索技术的不断提高。
在这个依然潜力无限,诱惑无数的市场,要选择专注、踏实地深耕细作,还是继续蛮荒地野蛮生长?这是三十而立的中国企业,在面向未来三十年时必须要做的选择。
通往伟大之路
虽然已经在大陆生活工作了十几年,宋国良的台湾口音依然很重,把“包括”读作包“刮”。这个台湾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顶新集团进入大陆市场,开创了康师傅这个至今雄霸市场的方便面品牌。如今他已经是中粮五谷道场的总经理,他大把的时间都耗在远离北京市的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工厂,研制新的方便面品种。
采访时,我被他眼中的光芒打动,忍不住突兀地问道:“你是个美食家吗?怎么对方便面有这么大的热情?”“不是啦,”他说,“我只是喜欢家常菜而已,我喜欢琢磨家常口味,我喜欢面食,我总在想,怎么样让方便面能像我们自家厨房做的面条一样好吃又健康。”
这个台湾人在大陆许多年,始终痴迷于方便面的不断开发和改进,他在超市里看到人们挑选他精心研制的方便面,就觉得非常开心。他说中国食品行业仍然在非常低端的竞争水平,甚至连安全和品质都还没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其实与方便面类似的行业还有许多,玩具、服装、体育、图书、动漫等等,中国还有许多产业仍然极其低端,处在价格而不是质量和品牌竞争的阶段,仍然有巨大的开掘和深耕潜力。但是,火爆的房地产、煤矿、股票、互联网等等领域,却吸纳着许多创业者的兴趣。
我遇到一位华尔街归来的金融精英。他最近正在大力推销自己新创建的一家微博网站。在此之前,他曾创办过婚恋网站、招聘网站等等,每一个互联网的热点他都闻风而动,然后在网站稍有起色之后,把它们高价卖掉,然后再寻觅新的投资领域。
他聪明绝顶,口若悬河,能轻松地从国内外融来大笔资金。但是,他只在谈及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时才会两眼发光,他从来没有提及他创办的那些网站究竟面对的是哪些客户,而那些用户又需要怎样的服务。他无疑是个成功者,可以创办无数家成功的公司,可以赚大把的钞票,但他永远不会伟大,因为他的追求不是用户,不是消费者,而是自己的赚钱游戏。他更像是投机者。
是不是投机者更轻松也更容易成功?在泡沫年代活跃的投机者,就像当年在政商泥潭里攫取收益的玩火者,他们没有农民般踏实的耕作精神。纵然政策干扰与泡沫累积的市场,不全是企业和企业家的错,企业也可以选择,你是要做将水池搅得更浑浊、泡沫吹得更大的那一份子,还是做一股洁身自好、甚至净化环境的阳光力量。
其实并不必要是联想、万科、阿里巴巴、百度这些已经硕大无朋的公司,哪怕你只是做一口锅、一碗面、一双鞋子,只要足够真诚、专注、耐心、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勇气,在中国的任何领域,你都可以发现蓝海,创造奇迹。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能让企业家迷失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怀念过去总有熟悉而陈腐的气味,对未来的想象却总是热烈奔放的。我们期待未来的三十年,张海、黄光裕能少一些,柳传志、王石能多一些。即使没有更多类似中石油、中移动这样的巨无霸进入世界500强也不打紧,只要身边能多一些为我们认真建造房屋、做一碗面、一双鞋子的企业和企业家。
伟大,不在于你多么庞大,而在于,你是否拿出巨大的智慧、良心、爱心,来专注地做好一件产品、一种服务。这就是我们对中国企业通往伟大的定义和期待。
60年杰出成就企业候选企业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为集团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万向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