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消费大餐

  经济如何从外贸、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已经是一个讲了无数遍、几近于“喋喋不休”的话题。在过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曾经出台过各种各样的政策,这些政策像一把把形状不一的钥匙,试图打开转型之门,这些政策有的一时见效,也有的像投入水中的石头,只能激起一点水花。这就好像是,人人都知道中国应该向消费型经济转型,但怎
  么转,如何转,却又是另一个问题。
  在这种思维惯性下,2009年的一些刺激消费政策,比如说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曾经被一些人讥笑为“下雪天卖裙子”,认为不切实际,但是却未曾想到,在这些简单的优惠政策刺激下,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二三线城市、农村市场却爆发出强劲的购买力,在最为典型的内陆二线城市西安,一家小型客货两用车经销处的老板说,五菱小型客货两用车2009年的销售量增长40%,每天约售出50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客户,特别是那些来自附近农村的客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操心要存钱防老。
  改变这种消费思维惯性的,来自于一些硬性指标。在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尽管面临金融危机、社保、养老、医疗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但消费的力量还是在过去的一年凸显出来,2009年前9个月,全国城市零售平均增长率达到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14.8%。
  2010年,将是一个时代的起点——经济转型,消费崛起。消费将成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这种共识将成为信心的源泉,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行动——一份对全国200多家零售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量受访对象对2010年开店扩张数目的增长意愿在10%左右,并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而在细分行业,新一轮产业秩序的整合和调整也将拉开大幕,大量并购和洗牌将重新出现、一些商业模式在行业的整体通道中将被打破和改良,在零售行业,一些市场主体已经意识到商业模式需要从 “食利型”向“价值型”回归;一些行业领袖将拥有越来越强的议价权--比如说日化、乳品行业,以及,伴随着兼并和充分竞争,接近1/3的药企将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消逝。
  医改后全国三分之一药企将倒闭
  医药界专业人士普遍预测,医改新政背景下的医药市场将“很不太平”,预计全国将有三分之一的制药企业会因为医改新政而倒闭,导致医药市场重新洗牌,从而出现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潮。
  不过,多数业界人士认为,今年,医药行业的总体形势呈上升态势。2010年,国家对医改的投入将达到4000亿元,诸项医改措施,包括基础药物制度及价格制订政策的推行,都将在今年具体落实,医药行业未来几年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
  “不是说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增加销售,而是医改的投入导致市场容量的扩大,人们由于受益医保的投入才有能力去看病,这是市场扩容的一个根本。”健康元副总邱庆丰表示。许多医药行业人士预测,2010年整个医药行业估计要超过25%的增长率。
  对于医药零售行业而言,今年公司持谨慎乐观的看法。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回暖,消费者的信心有望温和回升。通胀的预期依然是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隐忧,这也对零售经营者的成本控制造成了潜在的压力。而药店的行业准入门槛和集中度有望在明年进一步提高,竞争依然会相当激烈。
  对于药厂而言,邱庆丰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2010年,政府将继续推进环保政策,企业必须推进技术变革和生产工艺调整,这是一个持续的、大量的投入。
  2010年医药行业会迎来一个调整。比如,政府药品批文过多造成产品严重供大于求;自WTO后放开的国内医药行业在面对跨国药企竞争时,以低价竞争而引发的药品安全隐患如何解决;以及药品招标不能只是低价一刀切。
全球奢侈品鏖战中国
  已经在华的奢侈品企业将开始扩张中国二线城市,主要原因是来自二线城市的强劲消费力。世界奢侈品协会重点调查了关于中国最主要的十个二线城市,发现温州、杭州、长沙、厦门、呼和浩特、太原、武汉、重庆、大连、哈尔滨等城市都有着惊人的购买力,同时也是奢侈品企业扩张的重点区域。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的数据结果,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和游艇),预计2011年以前有望达到110亿美元。2010年,将是全球奢侈品产业大举进军和扩张中国的重要的一年,目前中国拥有全球2/3的奢侈品牌,2015年以前,可以肯定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可以找到。
  而金融危机更让奢侈品商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质。有分析认为,2008和2009年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分水岭。此前的中国奢侈品尚在萌芽阶段,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行为60%以上都是在国外完成;2010年开始,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场地将会部分转移至国内。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加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力度。
  有研究表明,从2010年开始,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已发生变化:中国一线城市高端人群消费已经从短暂的冲动期走向理性和成熟,奢侈品消费将越来越与品味和气质相结合,不再是为了炫耀。消费人群将从最初的“煤老板一族”扩大到金融业、房地产界等,消费人群年龄将显现年轻化。
乳制品新一轮涨价
  从2009年年中到现在,国内原奶价、国际奶粉进口价均是一路上扬,而且涨势还可能持续;外资品牌雀巢已经宣布从2010年元旦起调整部分奶粉产品价格,涨价幅度在5%-10%之间;光明乳业也计划部分产品近期提价。
  似乎,从上游的原奶到下游的乳制品,新一轮的涨价已经箭在弦上。
  但这很可能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世界最主要的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2009-2010奶季的原奶产量会增长。乳业专家陈渝介绍,目前,新西兰的奶牛出栏数已经增长2.8%,原奶产量增长了2.5%。新西兰原奶增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意味着国际乳制品供应量将呈增长趋势。
  回到中国乳制品市场,就终端产品来说,占据中国乳制品市场最多份额的蒙牛和伊利对提价仍然按兵不动。竞争格局中多方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本传导。
  其实,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国内乳制品企业就已有涨价冲动,因为奥运等原因而没能释放。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制品需求跌到冰点。就乳制品企业而言,稳住市场份额是当下第一要务。
  业内人士王丁棉介绍,与其赤裸裸地涨价,不如调整产品结构。他举例说,乳制品企业可能会加大利润空间大的高端奶、含奶量少的乳饮料的推广,还可以通过推新品、换包装等“更加技巧”的方式来调整价格。
  综合来看,乳制品终端的涨价,很可能只是部分企业的部分产品,不可能是集体性的;而这种上扬也很可能是短期的,等到2010年夏季产奶高峰来临时,随着原奶产量的提高,情形也许又会不一样。
零售业向“食利型”说再见
  这注定是一个痛苦的化蝶过程。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为了降低风险并增加利润,中国大部分零售商放弃了自采商品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加速周转而盈利的传统盈利模式,转而效仿家乐福的“进场费”制度,采用联营、引厂进店以及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进场费”的方式获取利润。供应商的销售返点、延长账期和收取名目繁多的“入场费”等成为零售商主要的利润来源。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之为“食利型”。
  近年来,“食利型”经营模式的弊端,比如零供矛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凸显出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呼吁零售业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变。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国认为,零售业应逐渐放弃 “食利型”的经营模式,重新回归到零售业固有的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的“价值型”经营模式上来。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认为,“价值型”经营模式是指零售商通过对供应链进行主导型的整合,通过直采、贴牌、自有品牌商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价值不断的可持续化的增值。
  在行业专家看来,2010年是中国零售业经营方式变革、战略转折的一年。
  零售业也在尝试这样的变化,比如农超对接,比如零售商的采购经理主动与外贸加工企业对接,实施 “不收进场费、不拖欠货款(现金拿货)、不退货”的“三不政策”,尝试由坐商向行商转变。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从尝试中尝到甜头。总裁李燕川举例说,超市发从张家口、承德等地拉菜到北京销售,效益比较可观。零售商会尝试更多新的经营形式,但难度很大。李认为,很多零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较多,利润较高,所以企业改变盈利模式能否在行动中马上见效,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啤酒业并购,“大鳄”之间的游戏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曾经是企业并购中比较惯常的思维。不过,对于2010年的中国啤酒市场来说,这个定式将被打破。
  行业专家方刚表示,2008年和2009年是啤酒行业的拐点。2008年之前,啤酒行业一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从2008年开始,行业增速则开始了个位数的增长。2008年为6%,2009年约为7%。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2010年,中国啤酒行业大的格局,应该是啤酒巨头忙着练内功的过程。主要是从增强盈利能力上考虑,但同时也不会缺少并购案的发生。如有并购,将是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和购并,类似2008年有“世纪并购”之称的全球销量第二的英博吃掉全球销量第三的AB。
  这是因为,一方面是行业还有继续整合的空间。一些啤酒大企业已经具备了购并其他企业的实力和胃口,只等竞争对手犯错误或出现转让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供购并的小企业越来越少。
  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业已发生的“大鱼吃小鱼”的收购屈指可数。比如华润雪花,仅于2009年年初在安徽、辽宁、浙江、山东收购了几个产能10万吨上下的 “小鱼”,而青岛啤酒也只收购了“趵突泉”一个区域性啤酒品牌。
日化行业格局生变
  由于通胀预期的存在,整个行业在2010年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给行业带来一些调整的机会。
  中国广州浪奇总经理傅勇国表示,2010年日化行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将来自成本压力,由于包装占了日化用品约1/3的成本,再加上原材料之一的表面活性剂取自上游油脂,这使得日化成本很大程度上受油价波动影响。
  通胀对于那些大型日化企业来说是一个噩梦,因为大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支撑的大规模经营在面对通胀压力时,调整难度更大。
  通胀反而给那些中小企业带来一次成长机会,对于它们,通胀意味着一个赚钱的机会。所谓“船小好调头”,傅勇国认为,日化品价格敏感度很高,小企业调整起来更容易。
  中小型日化企业的这种境遇,也使得2010年日化行业格局或许发生新变化:原来的一线品牌阵容将会扩大。由宝洁、联合利华、纳爱斯等3-4家增容到5-6家,也许是7-8家。
  体育用品生产企业
  控制终端利润
  2009年,国际一线体育用品企业均遭到了高库存压力,而被迫关闭部分门店。中国本土品牌李宁、安踏、匹克等却逆势飘红。按照2009年的销售数据,李宁国内销售额已经逼近耐克在中国的销售额。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志华认为,客观原因在于消费者趋向理性,主观的原因是中国品牌走过了抄袭模仿阶段,目前自主研发、品质技术并不亚于国际品牌。在产品层面,宣传渠道、终端渠道的品牌形象的营造跟国际品牌差距在逐渐缩小。
  同时,国内品牌也能够正视差距,“我们最大的差距是品牌感受和品牌服务上。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许志华指出,中国品牌在中国都是总公司运作,而外国品牌在中国基本上都是分公司或者品牌代理商管理,“没有道理我们不最终取胜。”此外,国际品牌的阵地在一线城市,而国内生产企业的利润点主要在二、三线城市。体育服装界熟知,一线城市成本高,很多店是不赚钱的。
  据悉,一些晋江的服装企业在2010年会整合部分经销商,参与一些经销商的收购合并,开始进入零售和批发渠道。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在服装领域,最有价值的是研发和渠道。
  据了解,目前,代理商的净利率在10%到8%左右。终端销售额每增加一块钱,整个产业链就要创造更大的价值来支撑。未来由于租金水平提升,终端利润下降会成趋势。多数企业家判断,体育运动服装终端未来一定走向连锁,单店未来净利润水平一定要下降的。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控制终端,才有利润源。目前尚无强势的体育用品连锁渠道品牌,因此还不足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本报报道组)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大餐
  本文所版面
【第 28 版:消费年代】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