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松
“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却不一定买到煤。”作为湖南一家煤炭销售企业的采购员,肖岩被派驻河南骨干煤炭企业之一的中平能化集团负责 “抢煤”,但相对于由地方政府领导带队的 “抢煤团”来说,他感觉自己过于势单力薄,往往是使出浑身解数,其结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自2008年南方雪灾以来,这种因季节性和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电煤供应危机更加凸显,“找煤”让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方都疲惫不堪。在解决燃煤之急的同时,如何寻找一种长效的应对机制,已经被提到了各地政府的议事日程。
“每年的电煤需求受一些季节和特定时段的影响,如何从根本上缓解,建立煤炭储备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措施。”1月19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世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河南省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已经写入了河南省经济工作会议省长的报告中。
在此之前,已有山西、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纷纷提出了建设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计划。这些计划的组成方式各异,目标却是共同的:储煤。
随着这些动辄计划储煤上千万吨的基地的开建,一场新的抢煤运动也即将上演。
抢煤
对于年产煤量位居全国第三的河南来说,煤炭供应紧张一度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但自2009年底以来,坐拥近2亿吨年产煤量的河南,也开始感受到了煤炭的紧缺。
据河南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1月7日,河南电网统调电厂存煤仅为215万吨,存煤不足3天的发电机组容量占全省发电装机组容量的40%以上。
即便那些建在煤窝里的电力企业,也不一定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华中电网的主力火力发电企业之一,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南第二大煤炭企业 “中平能化”为邻,80%以上的发电用煤由该集团供应。据中平能化运销公司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即使离我们这么近,现在供煤也不敢保证。”
在河南另一主要产煤区新密市,当地居民对拉闸限电已经习以为常,一些保证电煤供应的煤炭企业,偶尔也会遭遇停电的烦恼。那些在停产整顿之后复产的民营煤老板们,在加班加点生产的同时,更是得定期给当地的电力主管部门“打点”。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谁能在拉闸限电的时候得到额外的照顾,就意味着谁可以换回更多的钞票。各大用煤企业的采购员们定点蹲守,煤还没出来,钱已经付过。煤老板们不像是卖煤,更像是“还债”。
煤炭库存下降的势头依然难以阻止,郑州新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建民在谈到煤炭紧缺的危急情形时,曾经如此感叹,“我都替政府担心,电力企业两天的煤炭库存,万一遇上暴雪等突发事件,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事情变得糟糕之前,河南省政府出手了。1月8日,一场由多部门联合出击的“度冬保电百日会战”正式打响,由河南省发改委、交通、安监、电力、铁路等部门的省煤电运联合调度办公室也宣告成立,用来统一发布涉煤涉电指令,并提出要用100天的时间,确保电煤供应,确保发电能力,确保电力供给。
“百日会战”期间,河南省内煤炭企业供应省内发电企业的电煤数量不少于2400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业集团不少于1500万吨;地方煤炭企业不少于900万吨。电煤供应情况被纳入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与经营者的年薪直接挂钩。
在严守省内煤炭资源的同时,河南省内的电力企业还被赋予了外出抢煤的任务,“确保2010年一季度采购省外电煤不少于900万吨,对采购省外煤炭较多的发电企业,在发电量计划安排方面进行倾斜。”
和家底雄厚的河南比起来,90%以上煤炭需求量依靠外调的湖北,在解决煤炭紧缺问题时更加捉襟见肘。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策法规处盛章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先把煤炭库存量弄上去。”在此之前,湖北省经信委已经兵分几路,赶赴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产煤大省,恳请当地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伸出援手。
电煤供应不足,已成严重影响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受制于电力供应紧张,仅武汉停产的企业就有1800多家。”在到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已经把电力紧缺造成的影响与去年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
盛章学则认为,“在煤炭资源普遍紧缺的情况下,资源大省优先保证省内供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但如何在煤炭资源供应充裕时提前着手,却也是我们从长远考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储煤
1月13日,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会议”上,为应对特殊时期的“煤荒”,发改委已提出将加快推进煤炭应急储备工作,加快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并择机储备,引导、带动和规范地方储备和企业储备。
2009年底,山东省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投入运营,这是国内首个投入使用的煤炭储备配送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具备了煤炭应急储备60万吨、年运营配送1000万吨能力。
1月10日,在武汉市召开的电力供应情况及保障措施新闻通气会上,武汉有望动建两大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消息也正式披露。
这也意味着湖北在启动 “湖北阳逻煤炭战略储备基地”项目后,加快了煤炭储备基地的建设步伐。
阳逻煤炭储备基地项目由湖北省政府牵头,湖北省铁路及运输企业、平煤集团、山西煤炭企业组成。建成后可配送煤炭3400万吨,储煤400万吨,其储量可供10个阳逻电厂缺煤期20天的发电所需。
据本报记者了解,湖北省的煤炭基地建设,将由国有控股的煤炭储备集团主导,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分阶段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运营和多方共赢的煤炭供应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以配养储、储配结合和动态储备”。
各地纷纷上马的煤炭储备基地,让产煤大省河南感到了本省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的紧迫。在记者获得的一份名为《关于尽快建立河南省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初步想法》的汇报材料中,对河南的建设煤炭基地的紧迫性有如下表述,“相比这些省份,河南既是产煤大省,又是用煤大省,建设煤炭储备基地更具有优势和意义,需要加快推进。”
对于河南的优势,该材料中则分析认为,河南地处中原,与除东北外的其他经济区域相邻,煤炭资源辐射全国,是全国的中心“煤仓”。河南建设煤炭储备基地能够将西部、北部的上游资源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胶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下游产业有效链接,提高资源需求供应的时效性、降低运输成本。
计划中的河南煤炭储备基地在建设布局上,将根据外省资源进入的便利条件,以吸纳山西、陕西资源为主,在豫北和豫西分别设立煤炭储备基地,日常存煤确定在200万-300万吨。
豫北紧靠产煤大省山西,煤源充足,附近分布有晋城无烟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沁水煤田,并且具备良好的铁路运输能力,一旦建成将成为储运能力巨大的煤炭战略储备基地。
豫西则临近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由于以上各省份的铁路运力紧张,以上各省份的优质煤炭纷纷通过公路运输到豫西的三门峡和三门峡西地区,然后再通过铁路对外发运,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煤炭、焦炭集散地。尤其是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陇海线货运能力的提高,以此为基地,通过铁路发往华南、华东、湖北等地的煤炭专列将更为快捷。
按照规划,河南煤炭储备基地的建设将以煤炭生产企业、电力企业、铁路运营企业为依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调控市场平衡为主,使公益性和盈利性有效结合,发挥储备基地平抑物价、保证需求、防止投机、稳定市场的作用。
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刘世伟介绍,“河南的煤炭储备一直都存在。首先是煤炭生产企业,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储备,正常情况下在260万吨左右;另外一部分是在经销企业,在流通的过程中储备,主要是一些流通的站点。”而之所以在生产和流通之外,提出建一些单独的煤炭储备基地,是希望把这几种储备方式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储备体系。一方面是政府主导,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协调原来的一些煤炭储备参与进来。
模式之辩
但自煤炭储备体制提出以来,就伴随着不断的争议。而随着煤炭储备基地的相继建立,动态储备的模式逐渐受到各方的青睐。
刚刚投入使用的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即采用“卖一补一”的动态储备方式,通过储备煤炭的流动,保持特定的应急数量区间。神华集团主导的十大煤炭储备基地也都采用动态模式。
产煤大省山西则采取多种储备方式并举的形式,比如资源储备——通过提取专项资金,储备可供开采的后备资源,并在特定时期投放市场。
章建民对通过煤炭储备的方式能否化解电煤矛盾并不乐观,“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煤,而在于体制没有理顺。”据他介绍,其实电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储煤量来缓解煤炭供应高峰期的煤炭供应压力,但在目前的被动局面下,电力企业往往没有储煤的动力,尤其是在煤价上涨的时候,电价还是原地不动,发电越多,甚至可能会赔钱越多。
对电力企业向上游产业链的延伸,参与煤炭储备甚至是直接投资煤矿的提议,章建民认为,全国一半的煤炭被电力企业消耗,电力企业去控制如此大的资源量不现实,电力和煤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在目前“计划电、市场煤”的情况下,还必须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既然管住了电价,就得管煤炭供应。”
对于各地纷纷成立的储煤基地,章建民表示,“希望不要成为新的倒煤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钱平凡接受本报采访时,阐述了其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建设方案。在钱平凡的这一概念中,煤炭储备基地成了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商,与煤炭生产企业及用煤大户的利益不发生直接冲突。其利润来自动态储备过程中,对煤炭进行加工配置,参与煤炭供应链管理而产生的附加值。
钱平凡并不看好煤炭生产企业单独运作储备基地,“这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做的,要有包括政府、港口、运输、用煤企业等在内的各方参与,形成系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