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哈雷在中国
本报评论员:朱冲
  朱冲
  “你没有骑过摩托车,就永远无法理解哈雷的文化。”刘金定的这句话首先给人吃了闭门羹,“这种玩车的乐趣无法用语言描述,像飞行的感觉,也是一种休闲。”
  旁边另一位哈雷的车主曾飞补充道:“就像开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把窗户摇下来,把手伸向窗外的那种感觉。”正当曾飞描述的感受还比较容易理解时,王晓的话则再次让人迷茫,“世界上没有两辆相同的哈雷车,也就没有两种相同的驾驶感觉。哈雷因为不太注重高科技元素,车身又很重,驾驶难度大,所以有时候骑车的感觉又很像钓鱼、画画,特别安静,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像开车时还能接电话、发短信。”
  之所以世界上没有两辆相同的哈雷车,跟改装有关。“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购买哈雷后没有不改装的。”哈雷北京公司总经理张方方说,“买哈雷就像买房,一开始只是毛坯,然后需要进行装修。即:需要选购、定制各种配件。有人就是享受这种改装的乐趣。一般中度改装的费用达到车价的一半左右,有发烧友的改装费用甚至超过原车。”
  坐在面前的几位哈雷车主年龄都在40岁以上,均在各个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以他们的年龄和职务,很难和摩托车发烧友联系在一起,但一年一度的哈雷车主会还是能够很容易的让这些平常里的大忙人一呼百应的聚集在一起。虽然他们喜欢哈雷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人就是喜欢哈雷发动机那种呜呜的声音,这一独有的声音特质在全世界范围内申请了专利。“不过因为环保的要求,哈雷改电喷之后,声音比当初化油器时代弱了一些。”张方方承认。
  哈雷车主会,也是其一大特色。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生产厂商赞助的摩托车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位于世界各地的哈雷车主会每年都会组织多次活动,甚至还会跨国联络。在车主会上,交流、探讨驾驶技术往往是主要课程。已经55岁的老哈雷车主王晓就打算在下期车主会上向新加盟的几位车主讲解驾驶技术。“哈雷车身特别重,操控性难以掌握,所以往往大家是集体骑行出游,互相帮助。”
  哈雷还一直拒绝高科技的介入。虽然现在也加入了GPS导航、ABS等高科技成分,但并不以此为目标。古朴的设计和对驾驶技术的要求,才是哈雷的文化精髓所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哈雷车主的年龄层次往往集中在40岁以上,除了其8万-30万人民币的昂贵售价外,对高科技的排斥也是一大原因。“年轻人往往更喜欢宝马摩托,或者日本车型,强调高科技感和速度感。哈雷强调骑行,而非穿越。它适合的路况是公路,而非山地。它不追求越野、极限,而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张方方说。
  无论是哈雷车,还是哈雷车主会,都起源于美国,甚至和美国一样,喜欢哈雷的原因都很复杂多样。但仔细比较,中美两国对待哈雷的态度还是有着巨大差异。
  “美国把哈雷文化融入到其度假文化中去,往往能够每天骑行一千公里,一次度假能骑上万公里。”王晓介绍说,“而中国却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没有这种骑行度假文化,另外社会交通管理也不允许。”
  北京哈雷车主会刚刚组织了黄山行、泰山行、青岛行等活动。但与美国那种真正的骑行不同的是,北京的哈雷车主往往是用拖车把哈雷运过去,到了当地才开始骑行。“中国是把哈雷当玩具,而不是交通工具。”王晓说。
  难怪中国的车主在谈到哈雷时都会用到“玩”这个字眼。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哈雷在中国
  本文所版面
【第 64 版:运动】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