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社评:寻觅中国的平衡增长之路 2010年1月25日 FT中文网 中国去年的增长,是通过以政府主导的投资代替净出口而制造出来的。但是,这一刺激方案并未解决中国不平衡的增长,而是加大了对港口、道路、机场和工业产能的投入,可能实际上加剧了失衡。 中国在消费的可持续增长方面取得的进展,大于外界有时的认可。但还必须做得更多。开始也许可以让国有企业以股息形式分配留存利润,同时鼓励普遍提高工资。另外,还应当加快农村改革,让农民能够出售名下的土地,或将其用作抵押物,以帮助提振滞后的农村收入。最后,应当改革用于管理城市居民的户口制度,让更多农民工能够成为中国快速扩大的市区的合法居民。这将让约2亿农民工得到更稳健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愿意消费。 郭之纯:大城市人口超载不是流动人口的错 2010年1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由于资源、传统、机会等方面不同,城乡发展水平的三六九等,大多都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政策倾斜的结果。不同城市之间所能获得的财政支持、政策庇护等往往差别很大,甚至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居民,于升学、就业方面亦有着不同的权利等级。 一些大城市所面临的人口难题,是对长期以来的一种发展思路的警示。让一部分城市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思路。以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而论,这一思路无疑是相当正确的。然而到现在,一部分城市的确先发展了起来,一部分人也先富起来了,人们所期待的 “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却来得太慢。 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这种发展思路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市场和竞争理念已经引入这么多年以后,仍然存在这种现象,显然已经大谬不然。 陆志明:石油行业“三合一”仍难适应国际竞争环境 2010年1月26日 《东方早报》 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关键在于破除垄断,强化适度监管下的市场化竞争力度与企业活力。而目前困扰中石油这样大型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国有垄断地位导致实际竞争压力不足,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导致民营经济难以舒展,而对内依仗垄断地位的国企在对外业务扩展过程中,离开了政府保护伞,缺乏真正市场化竞争运作经验的缺陷暴露无遗。在对外扩展不力的现状下,应对现有的国有企业愈加严格的利润考核机制,在国内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也成为其必然的无奈选择。因而,改革国有企业的核心思路在于培育更多的市场化竞争环境,而非简单地制造资本总量巨头。 此外,加大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开放力度,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参与投资大型国有企业,分享国有经济成长带来的直接收益,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公众与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投票管理,也是改善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主体不够突出问题的重要尝试。这对于加速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