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观者的解读
本报评论员:杜然
  杜然
  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蒙得·怀特看完《阿凡达》之后评论说,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在刻画白人对于失去身份认同的渴求以及对于减轻种族、政治、性和历史罪恶感的渴求方面最了无新意的一部电影。怀特说出这种话本来并不奇怪,他向来把自己定位成站在地球上所有影评人对面的人,但当大西洋另一侧的媒体上有人对怀特的观点大表赞赏,说明《阿凡达》在白人至上主义者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布鲁塞尔日志》是一个保守派博客,号称“欧洲保守派之声”,背后是一群记者和作家,定位与国内的“乌有之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在这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好莱坞最新一部反西方的电影》来抨击《阿凡达》。作者愤怒地抱怨,这是他所看过的最反白人的电影——片中的白人基本被描绘成贪婪、残忍之徒,是掠夺环境、面带微笑破坏其他文化的残忍畜生;少数白人形象正面,比如男主角杰克,也是因为他身上带有赎罪的色彩,他拒绝了自己的文明,加入了战争的另一方。“换句话说:唯一形象正面的是那些最终抛弃了有害的邪恶文化的白人。”联系现实,作者指出:白人是地球上最有自省精神、最不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而且长久以来都是如此。这是那篇文章中最具幽默感的部分。
  在许多抨击《阿凡达》是一部仇恨白人的电影的评论中,都提到电影结尾时的一幕:白人上校夸齐对着男主人公大吼:“背叛你的种族,感觉如何啊?”但《西方季刊》却嗅到了另一种味道:“其实,背叛种族的是上校,他在精神上成为了犹太人。”
  《西方季刊》是一本以捍卫“西欧人民文化、民族和种族利益”为宗旨的杂志,检视“对西方文明的后裔会造成冲击的当代政治、社会、人口趋势”。在一篇名为《<阿凡达>的雅利安人价值观》的文章中,作者毫不掩饰对犹太人的厌恶:虽然夸齐上校在身体上是白人,但他毫无雅利安人的品质;相反,他和其他几位公司头目有着闪族人(犹太人)的那种堕落精神以及专注物质目标的特征。“由乔万尼·里比斯扮演的公司管理者活脱脱就是对犹太人的讽刺模仿。”“当纳维族人不得不逃离的时候,堪比以色列人以及为了犹太人而战的美国人强加在巴勒斯坦人身上的恐惧。”
  导演是剧本的解读者,他们通过指导演员的表演,来贯彻这一解读。但这种独裁式的解读方式,止于电影上映之时。当导演的解读也成为了供观众、影评家或者学院派诠释的影像文本时——其方式或者是与观者的周遭现实相联系(韩寒语:这是一部反映钉子户抗暴力拆迁的影片),或者是用解构主义或者符号学探寻影像背后的意义 (影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导演所能做的,就是“尽享”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诠释,甚至是过度诠释——对那些将被阐释的作品而言,艺术家本人的意图似乎变得无关紧要。
  任何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观众的解读,才算得上真正完成。但“作者的意图”往往与“读者的意图”南辕北辙。与固执却充满敬意的传统风格的阐释不同,现代阐释是在挖掘,它在文本后面挖掘所谓的真实文本,但一旦挖掘就是在破坏。难怪苏珊·桑塔格说,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
  周星驰曾表示,在听到有人称他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时一头雾水,詹姆斯·卡梅隆听到“雅利安人的价值观”、“传统主义”这些评论时,估计也只能发出一阵讪笑。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观者的解读
  本文所版面
【第 42 版:观察家】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