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昆山:消逝的乡村
本报评论员:张向东

  张向东

  保安的制服没能掩盖住他身上农民憨厚的表情,他慌张着满屋子去找暖瓶给客人泡茶,以至于他从门卫处带来的几个纸杯都被他撞落在地。
  这是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将近100平米,只住着他和他已经73岁的老母亲。房间的装饰很简单,与原来农村的房屋相比,搬迁过来之后,他几乎没有添置任何新的家具和家电。
  他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居住地还是在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大直村,不过,按照当地政府推行的政策,他已经是城市居民。20年过后,他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规模程度已经赶上新加坡的城市里。
  他叫姜勇达。四年前的5月18日,他住上了这幢属于自己的楼房。这里离他的老家只有1500米的距离,如果他住得高一点,站在楼上就可以看到他当年自己的村落——大直村。他的房子已经消失不见了,那里现在已经成了一片空地,在一个宽敞的马路边等待着施工机械的开进,根据规划,将这里变成这座城市的景观带。
  小区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名城花园。分布着十余幢20多层的高楼,从外面看上去,这里的小区与北京、上海的商业小区没有区别,间距很大,整齐划一,阳台朝南,外观时尚,充满都市气息。这里面居住着900多户和姜勇达同样情况的人家,按照当地的叫法,他们是“动迁户”。每年他们需要交纳每平米两毛钱的物业费。
  姜勇武的工作是这个小区里面的门岗安保,佩戴的胸牌上写着“新浦物业公司”。这个通过招标产生的物业公司,每个月给姜勇达发放960块钱的工资,这是除掉“三金”之后的纯收入。
  他只有一个女儿,在中国银行昆山支行上班,女婿在当地一个名家“丹桂园”的旅游度假景点上班。他的老母亲不用交一分钱,每个月都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360元钱。这是当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部分,2008年,昆山将被征地女性农民的保养年龄从55周岁降到50周岁,进一步熨平了农保与城保的差距。姜勇武不一定能说得出政府发放给他们的这些钱的具体名目,但是他知道这样对于目前的他来说,已经足够了。看起来,他已无心可操。他说,“这里住着比乡下要舒服一点。”
  姜勇达做保安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属于“4050”人员,年纪轻一点的人,大部分都去了旁边的厂房里上班,工资会比姜勇达高出一倍。
  他们的确已经不能再算是农民,因为他们都已经没有自己的宅基地和耕地。昆山市规划局局长许振敏说,自2002年昆山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的时候,政府就已经开始把整个昆山辖区都当做一个整体的城市来搞了。从那时起,姜勇达和整个昆山市的农村居民一起开始告别农村。截止到2009年,昆山70%左右的农民都搬进了城市居民小区。

  这些都通过一项名为 “双置换”的改革实验实现。通俗地讲,就是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权;将农民的住房或宅基地置换成城镇居民住房或工业厂房。
  分散居住在村落里的农民就这样得到了现在的楼房、工作、社保、医保。姜勇武用他原来的宅基地置换得来两套房子,有的农民能换到三套,他们可以将用不完的房子卖掉或者出租。去年,姜勇武已经将另外一套61平米的房子卖给了别人,为他换来15万。而他原来的耕地将被政府通过流转集中起来,建立规模更大的农场或者农业产业园区。
  “双置换”制度的发明被昆山人誉为是“了不起”的举措。张浦镇三家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何春华甚至拿“双置换”和当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政策相比,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担心的,国家不允许,那真是冒杀头的风险!”
  何春华最早的身份是漳浦镇政府经济协作办的会计。1997年他被派到三家村工作,然后被选为村主任。他夸耀三家村最近几年的成绩说,2004年底的收入不足50万,到2009年年底的时候,村里的收入已经达到了608万。何春华说,通过动迁进行土地置换,既可以帮助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又可以帮助村里搞好收入。
  2004年是整个昆山市大规模农村动迁的开始。之前一年,昆山市取消了农民动迁“一户一宅”的政策规定,统一建设以公寓楼为主城镇社区。根据昆山市省委研究室2009年5月做的一份调研,通过动迁置换,每年可以腾出近6000亩土地用于企业项目建设。
  至今,何春华的三家村已经陆陆续续有100多户居民迁离了老家。但他明显觉得这个过程需要加快了,2010年的动迁目标是250户,这些住户主要夹杂在一片厂房中间,“有点像‘城中村’”。他算账说,250户可以腾出土地400亩左右,“拆迁之后,可以再建一些厂房”。
  与中西部的农村相比,在昆山,像何春华这样的村支书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资源。昆山市副市长朱兴农说,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扩权强镇,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村镇,给予下属村镇更多的支配权。他说,这不是简单的权利下放,扩权强镇为的是进一步提高效率,促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厂房,是昆山“双置换”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昆山最终实现所有农民进城的通道。这片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布满了企业和外乡人,老板来自台湾,工人来自河南、四川等地。昆山利用“双置换”得来的土地,为企业建厂房,为工人建造“打工楼”出租。
  昆山人知道自己占尽地理的优势,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昆山中心城区距离上海虹桥机场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站在昆山花桥镇的一座高楼上,透过窗户能够清楚地看到上海安亭汽车工业城。昆山与上海靠近的村镇公路旁竖立的站牌上写着“西上海,黄金富地”。
  这的确是一个黄金富地,2009年昆山GDP达到175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5803亿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新增注册外资超过30亿美元。当地的官员承认这是昆山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缺少的经济基础。这些条件都让那些试图学习“昆山模式”的地方感到绝望。当地的官员说,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双置换”、“城乡一体化”很难搞。“招商引资的条件不具备,置换出来的土地做什么用?”

  千灯镇炎武社区或许是整个昆山动迁村民集中居住区的模型。社区的名字取自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顾炎武,千灯镇是他的老家。300多百年后,他的名字成为老家城镇化的见证。
  炎武社区由几个名字优美的小区构成,规划建设住宅楼298栋7920套,全部建成后,将容纳3万人以上。这是一个看起来一时间很难和农村联系起来的社区,宽敞的小区里,建有统一的医疗卫生室、派出所、文体活动中心,还有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
  唯一显得突兀的是在小区中央伫立着几座低矮的二层小楼,那就是钉子户了。事实上,在昆山,这样的“钉子户”并不多见,他们大多属于靠近城市边缘的,经济条件已经不错的村民。不过,按照昆山市的规定,影响或者阻碍了重点工程和项目的钉子户将会被强制拆迁。
  昆山市副市长朱兴农说,只要是拆迁的地方,肯定都会有钉子户。“但是对于动迁工作,99%的农民对动迁都是支持的,特别是那些里城市偏远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农户。想想看,对于那些不能享受城市现代服务的年轻人来说,只要碰上动迁,马上就发财了。通过把自己的宅基地置换掉,可以拿到三套楼房,卖掉两套一下子就成了百万富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建成于2005年12月的炎武社区,目前已经入住4860户,整个千灯镇所有动迁村民都集中居住在这里。镇里的计划是,再用两年时间,将剩下的3000户农村居民全部动迁。
  对于每一块土地,当地政府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千灯镇3000户农村居民的动迁,将腾出2000亩的土地,其中500亩地用作安置农民,1500亩地就可以进入市场,他们说,这样经济就发展了。
  小区里很少能够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因为他们都在工厂上班。在动迁过来的农民中,90%左右的人都在从事非农生产。这得益于千灯镇的工业基础,整个千灯镇入住企业超过2000多家,09年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205亿。
  和姜勇武一样,唯一能证明炎武社区4860户居民曾经的农民身份的证件是身份证和户口本。这些已经不是昆山城乡统筹改革所能改变的了,他们在等待着中央关于户籍政策的变动。
  离社区不远,就可以看到通过“双置换”流转出来的大片农田,政府早已为这些农田切划分配好用途,甚至连名字都起好了,其中一个叫“大唐农业生态园”,大唐是原来村落的名字。这片开车需要十多分钟才能绕一圈的农田,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公司,政府为它找到了一个原来的乡镇企业家周金荣做职业经理人,有76个当地村民在这个公司里种地。
  按照昆山的规划,今后,整个昆山市的耕地将被重新划分,集中交由向周金荣那样的2900多户种田大户经营,政府希望这些农田能够变成农庄、农业园区,从而进一步为农业进行招商引资。昆山市副市长朱兴农说,城乡统筹主要就是“双置换”,把农村的宅基地置换过来,把农民的耕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这是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通过项目推动农业发展。
  动迁的农民可以将富裕的资金作为股份,参加类似于 “大唐农业生态园”那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然后享受分红。或者参加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土地流转雏形,在土地被征用之后,获得补偿和收益。第三种形式被称为富民股份合作社,主要通过参与投资建立标准厂房和打工楼享受分红。

  车子在各个村镇间一直开下去,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到处都是蓝顶白皮的厂房,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线消失不见了。
  这是九年前的昆山市总体发展规划打下的基础,昆山市规划局局长许振敏说,2002年做整个昆山市的总体规划时,最具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把整个昆山927平方公里的版图都当做一个城市来打造,在当时的规划里,已经不再提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政策。此后的几年间,昆山的交通、供水、绿化等公共设施不断地在农村和中心城区间穿梭。这些为昆山打造一个更大的城市体系奠定了基础。与之相伴的便是,“双置换”、动迁和聚集发展。
  2009年12月30日,江苏省政府批复了昆山2009年-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许振敏说,如果2002年的规划让昆山提前步入小康社会,那2009年规划目标就是要朝着提前实现现代化迈进。在他的脑海里,10年之后,昆山将变成深圳的摸样,20年之后,昆山将是新加坡的摸样。
  当地的农民还无法想象昆山20年后的样子。不过,这座城市眼下不断加快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他们对当地政府的信心要明显充足很多。他们的医保、社保、工资,都在不断提高,如果要用大钱,可以将多余的楼房卖掉一两个。在昆山,你很难找到那些对这种在整齐划一的规划下不断加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感到不安的人,即便是钉子户也承认城乡一体化带来诸多便利。
  那些动迁的农村居民已经很少怀念自己的过去,对于他们来说,现代化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宽大的马路、整洁的工厂、高大的楼房,无疑更具有魔力。更何况,即使是在农村,他们也需要一边种地,一边来城里的厂房打工。他们当初被称为是“有点想不开”的田园情结,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被城市化带来的便利给冲淡了。
  在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建局工作的年轻人吴洁说,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都还根本没有能力买车,全家挣了很多钱之后,能在城里买套商品房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商品房已经没什么可稀罕的了。她看着楼下的一片空地说,“很快,上海的地铁就要修到这里来了。”
  吴洁觉得新建的动迁小区,与昆山中心城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城市里更加热闹一些罢了。六年前,她还住在花桥镇蓬善村。现在昆山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村子了,如今那里全部建成了厂房。当时家里要拆迁的时候,吴洁拿着摄像机把自己的家拍了一遍,算是留个纪念。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她还没有拿出来看过一次录像。
  她说,“家不见了,又怎样?我没有感觉,可能年纪大的人才会比较怀念一点。经常拿出来录像看看消失的家,怀念一下?那是诗人干的事情吧。”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昆山:消逝的乡村
  本文所版面
【第 38 版:两会特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