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云
“今后在深圳就可以上最好的大学了。”深圳女孩芳芳对本报记者说。
芳芳今年15岁,在深圳笋岗中学念初二。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深受宠爱,父母希望她今后留在本地上大学。
“对于只有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深圳来说,几乎就是别无选择了。”成绩优秀的芳芳对父母的想法并不认可。
在听到香港两所名校将在深圳办学的消息后芳芳很兴奋:“现在感觉自己在深圳上一流大学的愿望不再难实现。”芳芳说,从现在开始要为念香港大学做好准备,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英文的学习上,还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她准备去咨询一下如何成为深圳的义工。
港校北上
香港中文大学近日与深圳市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将按合作办学模式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香港大学紧随其后,也与深圳市政府达成建立深圳校区的初步共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未来的校址将设在龙岗区坪山。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去年9月曾亲往龙岗考察。
不过,虽然已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目前香港中大深圳办学一事还处在协商阶段。深圳市教育局副巡视员梁北汉告诉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方面3月19日到深圳商量了合作办学事宜,内容主要是希望深圳市政府帮他们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院校,并在土地价格上给以倾斜优惠。
对于港方大学来说,选择合作办学院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法律不允许港澳高校在内地独立办学,因而它们必须通过与内地高校合作的模式。港方大学的难题是,深圳市目前高校太少,只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后两者是大专,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在国内排名不是很靠前,不足以成为港方大学的合作对象。
香港大学已与深圳市政府达成初步意向,深圳市将在南山区为港大提供100公顷土地。深圳市政府会在港大深圳校区附近规划地铁车站,港大也计划安排直通车往返于深圳分校和港大本部薄扶林校园之间,往返两地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香港大学希望,深圳校区落成之后,港大可以大幅提高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现在的12%,提高到20%。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强调,港大深圳校园不是独立的分校,教学和研究仍归香港大学本部直接管辖。
不过,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黎处长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关于香港大学进入深圳一事,目前仍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协商,比如选择内地合作伙伴的问题。另外,由于香港高校是“教授治校”的体制,现阶段港大正委托首席副校长王于渐咨询学校各院系的意见,原定于3月底公布在深圳办学的详细计划将推迟出台。
据香港大学一位教授透露,考虑到港深两地在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港大可能会考虑先在深圳分校设置自然科学类专业,而相对敏感的人文类学科,则会延后推行。
深港教育圈
“深港两地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进行合作,可以弥补各自短板,互利共赢。”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一位资深顾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深港两地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深圳急需高学历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发展则受到土地和生源的限制。
2008年深圳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在一份题为 《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提案》中表示,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深圳只有一所综合性大学,深圳的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急切依赖和强大需求。香港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但生源不足。因此,建议深港联手打造教育改革试验区。
这与广东省政府在提升高等教育水准方面有不谋而合的考虑。按照《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到2020年,要重点引进3至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至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
有关港深教育合作的议题在香港,同样受到政界越来越强烈的关注。2009年6月18日香港立法会专题讨论港深合作,立法会议员们认为,香港要再造辉煌,就要抓住港深合作的契机。而教育产业是香港未来的核心产业之一,港深合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据了解,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收到6所香港高校到深圳办学的申请。
2009年,香港智经研究中心与深圳综合开发院联合完成的 《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是第一个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港深教育合作的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深港两地的教育资源有极大的互补性,但这种互补性受制于认识、观念、政策、体制等的限制,尚未充分实现。打造“深港教育圈”有助于促成两地教育资源互补性的发挥。建议未来港深教育合作应在十个方面有新突破,其中包括争取国家对香港教育进入深圳给予特殊政策。
“现在看来,无论是香港中大还是港大,其与深圳合作的思路基本上是按照《港深教育合作》的设想和建议来进行的。”深圳综合开发院一位参与调查撰写《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港深教育合作》是香港高等学校北上深圳合作办学的催化剂。
从合作办学到独立办学
尽管深港两地都在沸沸扬扬地议论香港高校即将进入深圳,但“打造深港教育圈”依然存在很多瓶颈。
首先是政策门槛。虽然教育部对香港大学入驻深圳持支持态度,但还受到一些相关法律的限制,比如不允许港澳高校在内地独立办学,这为港澳高校进入内地制造了门槛。
另外,港深两地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办学制度、理念和经费申请、纳税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院长、曾经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40年的耿旭教授认为,香港大学进入深圳在技术及知识传播的层面大概不会有太大的障碍,问题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各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香港大学的宗教背景、学生社团活动的自由气氛能否被接纳,这方面会有一些潜在矛盾。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助理、特区与区域发展研究部部长曲建认为,深圳应该拿出改革开放之初欢迎外资企业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态度,在与香港高校的碰撞、磨合过程中提高和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不管是港方院校还是深圳知识界人士,均希望政策上能逐渐放开,从目前的合作办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允许港澳院校独立办学。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朱文晖表示,深圳的高校少,排名也不靠前,而香港优秀的高校多,难以与深圳进行对接,因此,港校在深圳独立办学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建议,香港应尽早促成其高等院校,在深圳独资设立分校或校区,面向内地独立招生,提供本科以上教育,使用国际通用的教材,输出香港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港深教育合作应进一步强化“一国”的共识,淡化“两制”的区隔。
曲建对本报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少,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就属教育体制,从这个角度说,香港高等院校到深圳合作办学在展示香港教育制度国际化长处的同时,促进内地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2008年深圳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提案》建议充分利用深圳的立法权,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根据高等教育在深圳城市中的定位与发展战略,直接制定大学法,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深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深圳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最好的办学机制。
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在深圳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表示,深圳将争取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推动香港院校到深圳独立办学。据悉,深圳市已经与香港共同向教育部提出要求,争取国家给予相应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不仅对深圳教育的改革和学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为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增添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
“可以预计,深圳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除了香港高校外,下一步极有可能吸引台湾地区高校入驻,因为后者与香港高校面临同样的困境,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生源及经济发展环境却制约很大。”曲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