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洁尘的园子
本报评论员:陈洁

  陈洁
  成都女作家洁尘非常喜欢侍弄自家花园。
  7年前,洁尘把家搬到了成都南部新城的一个小区里。跃层,六楼是客厅餐厅卧房书房什么的,七楼是一间房子带一个阳光屋,再就是一大片露台,种花和喝茶的地方都相当充裕。但夫妇俩觉得不够,就把七楼屋顶开发出来,再弄了一个小花园出来。这样一来,她家就有了两个园子,加起来,有差不多180平米。
  园子不是一天长成的。每一个像点样的园子,都是主人精心伺候的结果。从选择花木品种,到择时栽种,之后的浇水、施肥、杀虫、打顶、剪枝……这是一个漫长的耐心的但同时也是充满乐趣的过程。在她家,园丁是洁尘的先生,而洁尘只担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烧水和打扫任务。其实,这样的任务也不清闲,上下两个园子,浇一次水浇透的话,得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加上打扫,一趟下来怎么都得一个半小时左右。春秋冬三季还轻松一些(冬天最轻松,植物冬眠),但夏天就很是一桩事了,如果连续晴天,就得隔一天浇一趟水,工作量也不小。
  在洁尘看来,要说园子,说花园,得先说成都这个地方。据洁尘介绍,成都多年以来是延续了川西居家传统的,那就是对树木花草的亲近。人、建筑和植物,彼此依存彼此滋养。“成都的家庭园艺之普及,相比于很多城市来说,是很突出的。从户型来说,几乎所有的户型都给园艺留出了空间,别墅就不用说了,那种带户外花园的一楼和带屋顶花园的跃层一直热销;其他户型,也在很大程度上配置空中小花园或者比较大的阳台。可以说,在成都,如果没有栽花种树的地方,那么房子就很难卖出去。”
  成都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常绿,特别适宜园艺。在这个降雨丰沛水润但阳光并不足的地方,植物似乎是被精灵所庇护着的。
  在很多成都人的记忆里,童年的光阴是在藤蔓边树阴下度过的。专事成都民居建筑研究的学者季富政先生曾经描述过他见到的成都后河边街的一所民居,完全被金银花藤蔓给“掩埋”了,当时正值开花时节,香气纯美浓郁。洁尘生长在成都北城,那些红砖老房的很多窗户都是被爬山虎、牵牛、紫藤、油麻藤给遮挡着的,没有人觉得需要去摘掉它们;如果室内光线幽暗,开灯就行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都人实践着“阴翳礼赞”这样的美学追求。
  现在,洁尘的家里,两个园子里有大量的植物,有很多藤蔓正在覆盖窗棂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木头——栅栏、花台、实木家具。沿着窗口垂吊着的藤蔓望出去,是她的园子。
  洁尘把自家花园叫做 “园子”,这个词比较随意和潦草,正好对应她那些不太精致但相当茂密的植物们,也比较配合聚会时的啤酒、豆腐干和放肆的笑声。朋友们都喜欢到她的园子里来聚会,四时花开是一个因素,绿叶茂盛也是一个因素,最主要的是大家在一起的那份开心和轻松。
  洁尘把家居花园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她这种园子。“花茂密,草茂密,那些叶们更是茂密。每每浇水的时候,扯过长长的水管,端起来,像端把机关枪一样地扫射一通,运气好的时候,会有点HIGH,能生发出几分巾帼英雄的气概。临了,可以在墙边掐两棵葱,中午煮面的时候用。除了葱,我在园子里还掐过辣椒、西红柿、丝瓜、扁豆、南瓜、葡萄、桃子等实用类的果实。我掐过黄果兰和栀子花,放到卧室里添香;掐过玫瑰、蔷薇、芙蓉、茶花、牡丹、芍药、桃花等,做成瓶插,为房间增色;我还掐过草,那些和花们一起享受肥料和清水的杂草,长得相当壮硕肥实,搭配好的话,是不错的瓶插。”当然,更多的时候,洁尘蹲在园子里拔草,光着脚,脚上全是泥,戴着一顶草帽,汗如雨下,满脸通红,像个农妇。杂草是永远都拔不尽的。如果把杂草拔光了的话,那就不是园子,而是庭院了。
  洁尘觉得家居花园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庭院。她有个朋友就有这种庭院,青石地面一尘不染,假山盆景疏密有致,或草本或木本的观赏花和各种藤蔓高低起伏,很有层次。关键是,没有杂草,有草都是专门种的,比如三叶草,用于覆盖花坛土层的表面,起保水保湿的作用。三叶草叶形精致好看,还开紫色或粉红色的小花,本身就是一道赏花的景观。特别佩服的是,朋友的庭院是他自己打理的。在洁尘看来,要把一个花园弄成一个庭院,非专门请一个花工不可。
  洁尘觉得,她的园子跟她特别喜欢的美国女作家梅·萨藤的园子有点像。萨藤的很多本作品中总是不停地提及她园子里的事儿:冬天第一场风雪来临前,她要赶着在那些容易受冻的植物上盖上麦秆儿;春天,冰雪消融之后,她要赶紧查看她那些宝贝的球茎是否安好;她出门在外讲学旅行,看着骄阳似火,心里发愁,惦记着她的植物是否受旱;暴雨倾盆中,她开车往家疾驶,为的是抢救她的郁金香;很多时候,她穿着围裙戴着手套在庭院里忙着剪枝、打顶、换盆、施肥、除草,快到中午时,她和临时雇请的帮忙修整围栏的园丁一起坐着歇会儿,喝一杯咖啡,聊一会儿天。……洁尘所阅读的梅·萨藤已经是一个独居且隐居的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写作和园艺,创造和享受,劳动和冥想,入世又出世,既热情开朗又安静内省,既世俗化又精神化,洁尘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迷人的女人。
  洁尘非常沉浸于园艺生活:“很多时候,我浇水拔草之后,冲洗完双手双脚,走到园子入口处,半边身子还在阳光里,半边身子浸在室内的阴凉中,突然,起了风,风铃歌唱起来。这个时候,我总是会站一会儿,看风铃飘摇的穗子。户外劳作的辛苦愉快以及某种凌乱的感觉留在体内,等一会儿我就会走到楼下,在清洁有序的房间里穿梭几趟,烧水,泡茶,然后端着茶杯走进我总是悬挂着窗帘的书房里,开机,写作。”
  对洁尘这样居家写作的女人来说,弄弄园艺是最好的调剂。她认为所有的女人弄弄园艺都是最好的调剂。“有一个园子,或者一个庭院,植物的静谧和丰饶,对应着女人的丰饶和静谧,这中间有一种同质的气息交流和能量互换。在这种交流和互换中,有一种很深的东西在滋长。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个深,可以不用理解为是一种景观感觉,它更多的是内心的东西。这个深,是才智的深。”美国女学者黛安娜·阿克曼在她所著的《感觉的自然史》中,有一段很智慧的话,她说,“大多数人认为才智位于大脑中,但生理学领域的最新发现表明,才智并不真正居住在大脑中,而是搭乘由激素和酶构成的车队在全身各处旅行,忙碌地揣摩着我们归类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复合景观。”洁尘很赞同这个观点,而切身体验到这个观点的正确,是通过植物获得的。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洁尘的园子
  本文所版面
【第 54 版:绿色】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