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中国制造,谁在买?
本报评论员:张斌
  张斌
  2月份,中国出口高调反弹。
  海关总署3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出口945.23亿美元,同比增长45.7%,为2007年3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也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布赖恩·杰克逊(BrianJackson)表示:“出口数字表明外部需求出现了稳健的实质性增长……”
  脆弱的全球复苏中,究竟是谁在买“中国制造”?
  环球资源集团刚刚对其客户做了一次调研,首席运营官裴克为根据调查结果对本报表示:“我们相信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虽将放缓但不至倒退,他们对中国出口产品仍有一定需求。同时,中国的出口市场现正日益分散,现在大部分产品都销往亚洲、拉美和非洲的新兴市场。”
最有潜力的新买家
  北京利特佳文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欧美市场做起的出口型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主要是从展销会和网站入手,发展一直比较顺利。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来袭,公司开始转变了策略。
  “当时我们感觉到这个苗头以后,通过积累的经验发现,新兴市场数据库各部分增长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就针对性地做一些策略。”董事长李志忠说。
  公司挑选了一些有潜力的客户,主动跟他们建立联系和分销渠道。通过接触,逐步地了解了一些新兴市场的特点,并与这些客户达成了共同开拓这个市场的共识。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近两年的时间,李志忠感受到新兴市场在“变”,自己也有了“变”的动力。
  李志忠说:“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在加大,这些市场在发展,对于产品的需求也是在逐步调整的过程当中。”
  这一点从参加广交会等类似的会展中就可以感受到,“我们收集的新兴市场的参展人员,采购商的名片一年比一年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去年,我们40%的名片都是来自新兴市场,以前可没有这么多,只有20%,甚至是10%。”李志忠说。
  这些国家市场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中国制造商的想象,他们的商业秩序也正在逐步地建立。李志忠说大家以前对这些市场的感觉是不敢进入,他们的信誉比较差,怕货款拿不回来。
  随着接触我们逐步发现,“他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子,他们有一些优质的公司,信誉度是非常高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这对于我们建立这个市场,增添了不少的信心。”李志忠说。
  事实上,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认识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着力开拓新兴市场。
  裴克为对本报说:“虽然很多人在讨论新兴市场,其在中国出口总额只不过是占15%的份额,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样的份额肯定会越来越大。而且出口增长的机会更多是在新兴市场。”
  环球资源集团3月23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已有50%的国际采购商来自非欧美市场的新兴市场,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来自俄罗斯、巴西、东欧以及印度的采购商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41%、39%和38%,远远高于采购商数量整体18%的年均增长率。
  回到中国企业的角度,被调查企业对于新兴市场未来5年重要性一项调查中,排在第一位明显是拉美,第二是东欧和俄罗斯,第三是中东和欧洲,然后是印度,最后是东亚。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04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到拉美增长了300%。举巴西作为一个例子,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增长50%。
  新兴市场是期望,也是一个挑战。
  李志忠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说:“毕竟我们所面临的新兴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
  20年前,中国可能就是他们现在这样,很多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是有限的,一开始只能做小订单。所以,这个市场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需要在时间和费用方面找一个平衡;其次,新兴市场的法律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健全,企业的信誉和他们做生意的习惯,需要我们去特别把握。
  决定要做这个市场,肯定也要主动地调整一些原来的策略。
  “原来做欧美市场,主要是人家出方案、设计,或者是人家把产品拿过来,我们只是照着做,去复制而已。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他们很多东西是学习我们,所以我们自己也要从研发、设计的角度做一些东西出来,然后向他们推广。”李志忠说。
欧美仍是最大买家
  在美国和欧盟的高失业率下,贸易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首先成为最大攻击对象。
  但是各项数字显示,中国传统行业的最大买家仍然是欧美采购商。
  自2009年3月份开始,江苏省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开始出现反弹,目前这种趋势依旧稳定。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一位官员告诉本报:“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江苏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三个地区的总和占江苏港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52.8%。”
  按山东口岸对中国玩具出口的统计,2009年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合计占出口总值的73.3%。
  这种趋势或将在一段时期内延续。
  1月份美国制造业ISM指数为58.4,比2009年12月上升了3.5。同时,1月份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大幅增长至61.5。
  美国ISM指数与中国出口之间的联系密切,这个指数是反映中国出口增长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美国ISM指数大概领先中国出口增长4-5个月。据此推断,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长可能会在今年二季度达到高点。采用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或者OECD综合领先指数作为预测变量,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这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仍然是美国。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制造,谁在买?
  本文所版面
【第 04 版:经济】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