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 熄灯一小时
杨婷婷 3月22是世界水日,在今年却显得别具意义。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的人们,都对着干裂的大地一筹莫展,在旱情里苦苦挣扎。 上一个周六的北京,人们一觉醒来发现漫天黄沙飞舞,北京从雾蒙蒙的灰色变成了黄色,沙尘暴已经有四五年没有光临过这个城市。现在却一路南下抵达香港,甚至飘扬过海占领了台湾。 去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但春天还依然很远。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天气反常变化,阴谋论者们振开双臂高呼着,“世界末日要来了!”上一个冬天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被认为是人们最后一次联合拯救自身和地球的机会,却在政治家们的博弈间悄然流失。 一场全民参与的大秀 蔡涛对这些争论和流言并不理会,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的工作人员,他深知天气的反常和气候变化是两码事,人们不必像悲观的环保主义者一样,那样未免太消极。不过,倘若这能引起大家对环保的关注,未见得是坏事。 蔡涛整个3月都在为3月底“地球一小时”活动奔波,这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众多项目中公众参与度最高的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第二次参与举办这一全球性活动。活动当晚,全球的许多标志性建筑都会把外部景观灯熄灭,包括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纽约的帝国大厦等,今年这个名单要加上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面孔——故宫。 不过,这个活动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惹来了不少的争议,英国的媒体评论说,这大概是世界上让人最不舒服的环保活动了。关了灯给世界奉上黑色就能意味环保?黑色意味着黑暗、毁灭,而环保的目的应当在于帮助人树立希望。仅仅是一小时的活动,对真正关心环保的人来说,没有意义,而对于本身不环保的人来说,也无法吸引他们的关注。 而在国内,也有不少人质疑这场活动的目的,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秀。蔡涛承认,“地球一小时”就是一场大秀,一场可以让全民参与的秀,“我们从不回避我们是在作秀,如果这场秀的目的是好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排斥?” 眼下,各种环境问题的凸显使得绿色、环保一类词汇成为频率极高的热词。环保是厂商推新品的噱头,是艺人用来给自己加分的万金油,是时尚潮流,但我们必须承认,环保就是没能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目前,人们多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关注着,但行动者甚少。 客观条件并不完全具备让普通人进行环保的尝试。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望着拥挤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时,你不由自主地想买一辆车。这个逻辑听上去自私但却现实,凭什么我要牺牲生活的舒适度来做看不见意义的环保? 蔡涛认为这也不应当是环保的手段。在他看来,普通人的环保应当就是减少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环保虽然没有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但它能够被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胜利。 “作这个秀就是为了吸引大家关注。我们希望能够让普通人关注到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人们慢慢了解和熟悉之后,环保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相信他会愿意付诸一定的行动,说不准还会成为环保人士。” “地球一小时”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所有项目比重只占到1%不到,却成为迄今为止受关注程度最大的一个项目,皆因为它没有以一个悲痛的、教化者的形象出现,胜在能够让全民参与,既轻松又时尚。 关上灯点亮希望 去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斯间,蔡涛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在为3月27日晚20:30-21:30这一小时做准备,为了让更多的城市和建筑参与进来,他的同事们被细分到有人专门负责一线城市的联络,还有人专门负责二线城市的推广。 三个月的时间里,到3月24号时,全国已经有21个城市同意加入这个活动,而其中绝大多数在东部较发达城市,辽宁、江苏省份都有两个城市参加这一活动。活动选在成都启动,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考虑,经历了地震后的四川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加之LOGO为大熊猫的基金会今年是进入中国三十年,选择成都水到渠成。 由于是第二次举办,蔡涛和他的同伴们感到了今年的工作明显更容易开展。“地球一小时”今年是已经第四次在全球举办,中国2009年开始加入这个活动,当时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这一项目的工作人员要亲自上门和政府、企业推介,基金会的志愿者也在各地忙着和当地的媒体接洽。幸运的是,2009是低碳概念在中国开始被猛烈宣传的一年,到2010年两会时期,关于低碳的提案已经成为了主流政治话题,地方政府开始对环保的重视无疑为“地球一小时”的再次举办添了许多便利,同时,有着上一年的成功和知名度护航,2010年,蔡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做成了这件事情。 北京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南京的夫子庙,从传统到现代,这些著名建筑的景观灯都一一熄灭。 这不是一个有强制力的活动,但如果个人愿意遵守这个约定,或许外国人和以往的经验能帮你度过这黑暗中的一小时。2007年在当这一活动第一次在悉尼举行时,全悉尼大概有200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大家伴着烛光举办了酒会,艺术家们在一些公共照明区域进行表演。在中国,去年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举行了暗夜婚礼,年轻人也举行各种各样的PARTY,把自己从电脑前、商场里解放出来,交流感情。总的来说,如果你愿意,你没必要在黑暗中蜷缩一小时,你可以过得一点也不无聊。 不过,世界自然基金会不希望这个活动做成一个简单的 “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他们尝试做得更多,作秀之余,将环保常态化才是最终出路。在3月27日的活动结束之后,今年还将有一个低碳周的活动,不过困难在于,如何把这一周的碳排放减少计算出来,看到真正的实际效果,因此还需要一些监测公司的帮助。 和世界著名企业合作对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不是没有先例,在曾经合作过的“碳减排先锋”的项目中,诺基亚、惠普、可口可乐许多品牌都有参与,几年的时间里一共减下了5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数字惊人。 下转54版 上接53版 “地球一小时”能够成功举办同样是一个群策群力的结果。佳能为这一公益活动拍摄了公益广告,并且利用他们的资源去播放这些广告,佳能所有的工厂商店都会参加这个活动;去年有几十家门店参加的沃尔玛,不仅在当天关闭了灯,还将这种行为坚持了一个月,据说,一个月节省下来的钱约有几百万元人民币。另外,全国许多商业广场都将借出门前空地,免费供“地球一小时”进行推广活动,奥美公关全程为“地球一小时”提供整个公关活动和广告支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也为 “地球一小时”提供了咨询。 无疑,这也是品牌作秀的一个战场,但更多时候还要归功于企业的领导人个人意识的觉醒。当人的个人意识被带入他的社会身份时,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万科领导人王石同样为这一活动拍摄了宣传片,在他的带领下,万科所有的小区都会参加这一活动,同样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在亚太地区的所有酒店都将熄灭外部景观灯。 明星也越来越成为环保的标志,李冰冰今年被任命为“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当人们质疑明星们的行为作派是否真的环保时,蔡涛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挑选代言人方面十分严谨,李冰冰本人形象比较健康,而当选这一推广大使也会逼迫明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一百到零是改变,同时一百到八十也是改变。”只要是进步,哪怕是微弱的,也值得嘉许。 眼下,蔡涛想象着关于“地球一小时”的未来,他希望,“地球一小时”能够像五一劳动节一样成为公众的一个节日,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公众都能够记得这个日子,记得环保。至于是谁发起的,印上谁的LOGO。那个,一点也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