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信任溃堤只是时间问题
本报评论员:吕尚春
吕尚春 我们的房子到底怎么了? 与如日中天的房价相比,住房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关于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论断只是一个理论数据,还是确凿事实;是媒体误读,还是背后隐含着急迫的警示。就此纠缠无助于建设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盖好的房子就意味着成品,一个起码与70年产权证书相匹配的标准商品。商品房从不开放走到开放,从低层盖至高层,从红砖搭建演变为钢筋浇筑,显然是一个从里到外的变化。从常理上讲,1970、1980年代建造的红砖楼,里面没有钢筋水泥,在任何一个城市仍然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房产类型,现在不也安然无恙吗?为什么升级换代的商品房寿命反倒成为难以逆料的悬案? 所有的尖锐对质,无不源于长时间的矛盾积累。早在2004年,当温州第一高楼中银大厦,成为国内成功定向爆破第一例时,那爆破的瞬间触目惊心,但中银大厦倒下的内情及给高层建筑带来的讯示,却很快被城市化洪流所吞没。而自房价起飞的2005年开始,北京“壁挂炉”事件,上海莲花小区新楼盘的轰然倒塌,以及成都新建商品房歪斜,接连不断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再发生。而这些致命的问题,绝不是1970年代的老楼,而是刚刚建成的商品房。在房价如火烧云一样耀目之际,新建筑的“信任”溃堤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究其原因,人为因素与技术失范各有缘由。一是规划毫无前瞻性所致,在建造时红极一时,但若干年后即成绊脚的障碍物,如杭州西湖边第一高楼在2007年被炸掉,而其寿命仅13年,并不是它的建筑质量出了问题,而是黄金地段有了新的商业或政绩使命。 二是开发商融资的金融环境。众所周知,开发商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1-3年的短期贷款是主要品种,如果不能迅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就要承受沉重的利息负担。因此,“三边”工程成为建筑业公开的秘密,边勘查、边设计、边施工,两三年即可完工收业,如此高的“效率”,结果可想而知。当国内地产商赴日本考察时,面对三井住友一个社区要开发24年的情形时,大为震惊,但现实是,“如果我们也这么干,根本无法生存”。 三是技术规范的落后。高层建筑技术规范一直停留在2002年的修订版,而没有大的调整。就材料而言,目前国内钢材只要达到C25强度即可,而在日本是C40。因此即便规范操作,建筑寿命较目前可达到的程度而言,已然滞后;就监管方面,在2002年“强化验收”环节之后,施工现场监管成为次重要选项,不是有结构“长城杯”吗?问题是,这些奖项是在施工完成之后才参与评选的,有哪个是从“过程评价”得出的呢?没有。基本以施工方上报材料为主,这样的工程监督,使得商品房的“滴漏跑冒”成为常见现象,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住房建设部对于建筑寿命的官方回复称,“建筑质量不等于建筑寿命”,“建筑寿命缩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的确是这样,责任归咎于任何单方面,都显得片面,但如果说因为责任无法厘清,而坐视不管,那岂不等于放虎归山?就算是因规划不合理或是GDP需求,要拆除重建也难以根治,或由于诸如开发商短期贷款的融资环境而一时无法改变,但涉及到商品房质量,往小了说,是70年产权的折损,往大了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个问题不出重手解决,高房价带来的质量隐患,必将像岩层之下蓄积的热量,总有一天要因某一个缺口而爆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