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
中国产业升级或需半个世纪
本报评论员:胡蓉萍

  胡蓉萍
  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实质上是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现有模式,增加消费和进口的比重。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情更加复杂,产业升级转换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
  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专家,李若谷认为,人民币是否升值要看中国经济本身的状况,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他呼吁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公开表示以消费拉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适合现阶段的国情,为什么?
  李若谷:促进消费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早在2003年时,我就曾提出应以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消费的要求比以往更为迫切了。但应看到,要使消费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不想,而是能力有限,消费要成为主要推动力,必须有较高收入水平。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大幅度提高收入短期内有难度。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劳动力比较便宜,如果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收入,此项竞争力也会受到削弱,就业就可能随之恶化。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把解决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因此中国目前不具备马上把消费变成一个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能力。
  应该看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但应改变经济发展对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依赖,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促进产业升级。提倡消费的时候要考虑基本国情,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两三年能调整过来的。
  以日本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截至2000年其经济结构历经三十年也并没有显著变化。美国目前若从消费推动变成生产推动型的经济体,其结构调整也需要长期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情更加复杂,产业升级转换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
失衡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问题?
  李若谷:我曾经多次在国际会议上问那些提出这种要求的与会者,如果固定汇率是万恶之源,为什么在1971年前的二十多年全世界实行固定汇率的时间里,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平稳的时期?所谓浮动汇率是指什么样的汇率?浮动如果没有一个标准怎么称得上浮动?如果有一个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没有造成世界经济的失衡,而现在的人民币稳定汇率制度就会是失衡的根源?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危机前,人民币汇率已经上升了17%,美国对中国的逆差每年都上升10%,这说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汇率关系不大。就算是人民币升值了,它只不过要把这些东西转移到其他国家去生产,逆差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可能不是对中国的逆差了。
  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但会给中国带来问题,对美国没有好处对中国也没好处。升值还是不该升值,就看中国自己经济是不是有必要升值。如果中国自己经济需要升值,美国不压也得升值,现在经济不需要升值,不能美国一压就升值。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实力的上升,劳动生产力提高等等,汇率是要变化的,而人民币升值是长期趋势,也不可能不升值。那么人民币要不要升值?应不应该升值?这应是由中国经济来决定的。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在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这个问题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经济观察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选择是什么?中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若谷: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不相适应。这一不合理的状况迫切需要改革。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将是各个国家针锋相对的博弈过程,同时也是国际经济秩序格局的演变过程,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实的选择可能是中间路线。尽管美国经济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但预计危机结束后,美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仍将保持活力,美国经济实力将依然强大,在科学技术领域继续维持领先地位,为美元保持相对强势奠定了基础。
  短期内,美元在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过了这个过渡期后,重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世界共同的目标,核心问题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本位币选择的问题,目前主要有回归金本位制、恢复美元本位制、建立商品储备本位制和改造特别取款权将其作为储备基础等方案。
  改造现有的特别提款权(SDR),使其真正成为支付货币,从而以某种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篮子货币"取代现有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一篮子货币的选择要进行探讨,可以综合考虑一国的GDP、贸易、储备、人口及其在世界上的占比因素。在长期,应建立一种非主权的世界货币,以建立一个稳定、有效、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当然,国际协调机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部分。
人民币国际化机会和挑战共存
  经济观察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它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李若谷:我们现在管理一个开放资本和货币市场的能力有限,这一对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带来风险。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和资本账户的开放需要我国有坚强的金融体系和深度发展且灵活的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还会影响到我国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放大货币风险。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制定国内经济政策不仅要考虑本国经济的运行需要,还要考虑其从国外获得的经济利益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以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例,当人民币进入国际化进程后,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增加,而这些资金很可能先流入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带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甚至出现泡沫。而我们在纠正股市和房市价格方面的经济政策出现任何微小的失误不仅会给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和损失,而且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国内经济形势暂时出现问题,也会很大范围地动摇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当其他人民币持有国将人民币和其他国际货币进行调换后,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形成对人民币的挤兑和抛售,从而产生货币风险。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产业升级或需半个世纪
  本文所版面
【第 19 版:银行】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