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惑”:发现了价值,还发现人走了
本报评论员:申兴
申兴 大将将离,小将“上马”。 博时基金近期公告称,增聘聂挺进为基金裕泽的基金经理、汤义峰为博时特许价值基金的基金经理。博时数量组投资总监和上述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陈亮,虽然仍同时管理两只基金,但博时基金有关人士透露,“陈亮已经向公司提出辞呈,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4月3日,博时基金发布了副总裁李全离职的公告。几天后,他将履新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公司的投研团队里现在年轻人居多,有青黄不接之势。”一位从博时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表示。 这只是行业人才荒的一个缩影。“整个公募行业处于一个人员相对紧张的状态,”国金证券基金研究总监张剑辉称,“未来几年行业仍会保持快速发展,人才瓶颈短期内没有办法解决。” 博时之惑 博时的失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2006年12月30日,博时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因个人原因离任,触动了公募基金行业的脆弱神经。随后几年,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陆续离开博时,成为其他基金公司的骨干。 今年3月初开始,一向稳定的博时高管队伍也开始出现变动。 1998年加入博时任督察员、出任公司副总裁已有9年的李全提出辞职。本报获悉,接任者将从公司内部产生。李全表示:“公司现在还在走相关流程,走完流程后会即时公告。” 记者还了解到,博时数量组投资总监陈亮 “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将“休息一段时间,没考虑好是否去私募”。35岁的陈亮于2001年加入博时,以数量化投资见长,所管理的基金在绝对收益水平和业绩持续性方面均较为出色。 公开信息显示,3月份新晋基金经理汤义峰与聂挺进分别于2006年6月和9月加入博时基金。算上1979年出生的博时现金收益基金经理张勇和1980年出生的博时平衡配基金经理皮敏,博时的基金经理团队中,年轻面孔已成声势。 “现在博时的研究员近40人,其中年轻人为主,比起规模相当的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时的人数少多了。”一位博时内部人士透露。据悉,南方基金研究员有80多人,而华夏基金的研究员有上百人。 通常而言,业界一般基金公司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先做行业研究员打好基本功,再做基金经理助理,由基金经理带领参加一线实战,经过市场历炼后走才马上任成为基金经理。 随着以肖华、高阳为代表的黄金一代的离开,博时不得已启用了张勇、皮敏等小将担任基金经理。 事实上,为了挽留爱将,肖风在业内首创基金经理异地办公先河。“这个也是形势所迫,要不然相关基金经理可能也离职了。”一位博时离职的基金经理透露。 “拔苗助长”? 遭遇人才荒困扰的不只是博时。 “基金行业人才具有 ‘三高’特征——素质高、要求高、期望高。”一位基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表示,“这几年来基金行业的年平均流动率是15%左右。” 基金业人员频繁变动不仅出现在老基金公司上,一批筹备中的基金公司也遭遇了人员大洗礼,个别公司一些岗位人员已经换了三轮。 而基金经理作为一个典型性紧缺岗位,供不应求尤其显著。Wind统计显示,在有出生年份记录的在任基金经理中,已有9位属于“80后”。 香港一家私募对冲基金的大股东表示很羡慕内地不少年轻的同行,只做三四年分析师便可以转去做基金经理,掌握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在香港,这如果不是天方夜谭,也是相当罕见的情况。 “在华尔街做研究员,3年内是不具备出具署名报告资格的,而在当前的中国基金行业,从业3年可能已经可以担当基金经理了。”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熊洁表示。 不过,行业里也有如兴业全球基金等公司人员流动率比较低,“基金经理在这里薪水也不低,能学到很多东西,研究团队又能带来一些标的,综合来讲比较吸引人。”兴业全球基金基金管理部总监助理王海涛表示。 “基金行业处于一个从粗放到精细的管理转型期,”南方基金人力资源总监张德伦表示,“基金公司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