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杯葛途观加价律师呼吁税务工商介入
本报评论员:张煦
张煦 上海大众的高层一定没有想到,刚刚上市十余天的途观竟然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幅加装、加价,从而引发了消费者的公开不满。无论是网上“反途观加价联盟”的成立,还是消费者退订潮的兴起以及对上海大众品牌美誉度的质疑……理想中的销售火爆,终于演变为引火烧身。 本周,由于途观产能与市场订单的矛盾,全国范围的加价愈演愈烈。目前,北京的情况是,途观低配加2万元现金和2万元装饰,高配加3万元现金和2万元装饰,而其他有的城市加价幅度甚至高达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20余款热销车型在加价销售,其中包括刚刚上市不久的别克英朗XT、高尔夫6、奥迪Q5等。消费者再次陷入被动。 4月8日,有消息称,因丰田召回事件而闻名的浙江省工商局,刚刚下发了一个关于开展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专项整治的文件,重点检查汽车销售当中是否存在强制搭销保险商品及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其中加价销售就是重点整治的目标之一。 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期热销以及供不应求的车型,都将成为此次整顿行动的重点目标。目前浙江省工商局的行动已有斩获。杭州一家奥迪4S店因加价销售Q5而遭处罚。目前省工商局已将该公司相关销售数据调出,以便进行下一步调查,同时勒令该公司及时整改。一系列的整治行为已令杭城车市 “草木皆兵”,4S店的销售人员对于询价都显得相当谨慎,回答通常是:“不加价销售,订单按正常流程排队”;也有的4S店则取消了预订,消费者留下联系方式,由销售员跟进。 加价引发“反加价联盟” “放弃途观了,上海大众,886!”网友“泡杯咖啡”在论坛的发帖内容,目前正在主流汽车网站的途观专区里此起彼伏。甚至有网民开始在网上征集签名,成立“反加价联盟”,来动员消费者都不要参与加价。 “消费者不能把厂商和经销商给惯坏了!”搜狐汽车刚刚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67.21%的受访者认为加价买车 “非常不合理”,认为“不合理”的受访者占28.2%,认为“合理”的只有4.07%。 消费者的愤怒并没有拦住经销商加价的行为。一位上海大众的北京经销商在接到记者关于加价的询问时,情绪多少有些急躁,“厂商给每家经销商一共就这么多辆车,你说我怎么给消费者交代?” 据悉,目前北京经销商每家店也就200多辆现车,而订单早已超过这一数量。“消费者愿意加价购买,我当然就愿意卖!”而上海大众4S店内的销售人员直白地表示,要买车必须要付加装费用,即便这样,提车也要等半年以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确实是没办法管理的事,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高额的附加费用确实能快速地提升盈利和现金流,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销商也是厂商的客户,厂商也愿意经销商多赚钱,自己也坐享其成,能赚的钱为什么不赚?” 某韩系车企的负责人表示,厂商其实对于加价很无奈,“在国外,很多厂商都是自己开设经销渠道,可以完全统一和控制价格,而在国内都是由经销商自己投资开办,所以出现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处于风口浪尖的上海大众终于不再沉默,也站出来表态。 4月7日,上海大众给本报发来声明称:上海大众一直反对经销商私自加价的做法,而是希望客户把车订下之后,上海大众按期按价供货。不过“加价”行为本身也体现了供需平衡的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提高供货能力、缩短供货时间。上海大众有非常严格的经销商管理系统,并将尽最大努力来规范经销渠道,确保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也要把产能提升上去,尽快地把客户直接订单的信息抓准,加快供货时间、提升供货能力。 对于加装饰一事,上海大众则表示,“对外公布的途观各车型价格不包括选装件的价格。一些客户选择的个性化选装件是需要另外付费选配的,这部分不是‘加价’,而是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的定制。” 减少的购置税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陈永学律师告诉记者,关于汽车加价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加价销售行为本身是否合法,另一方面是经销商加价后的税务处理等行为是否违法。 目前,汽车加价销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加装饰,二是加现金。对于加装饰的做法,陈永学律师表示,这种行为从法律上讲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销售者不得搭售商品的规定,但符合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关于私法自治既双方意见表示一致的基本法律原则,因此这种销售行为是合法的,并且如果你需要,经销商会开具装饰费用的发票,缴纳营业税等税种。 而对于现金加价行为,陈永学认为,因为所加的现金没有真正消费其他项目,且购车发票上也没有体现,因购置税基本上是按发票金额征收(不低于汽车厂商向国家税务总局申报新车的官方指导价格),故必然导致国家所征车辆购置税减少,甚至涉及到所得税等一系列税种,同时该行为还违反了消法、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等一系列问题。 以途观为例,厂商的指导价为19.98万元至30.98万元,目前除了要求加装饰的加价之外,加速提车的加价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以平均加价3万元来算,如果经销商将这3万元开具在车款发票内,那么总的购置税约为1.96万元。而事实上,通常加价的款项经销商是不会开在购车发票之内的,一辆19.98万元的途观,实际缴纳的购置税为1.7万元左右,等于逃避了2600元左右的税款。若以途观3月份3365辆的单月销量计算,被逃避的“购置税”大约在875万元左右。 陈永学认为,在监管环节上,应该涉及税务部门、物价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 “对于经销商加价这个问题,只有靠有关部门根据法律依据来进行规避和限制”,前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说,目前只有消协第38条可依,但那是针对所有商品而言的,不是专对汽车,“真正针对汽车维权的法规,包括商务部、国家发改委都没有一个条文可以解决。” 加价之风或五一暂停 火爆的车市似乎迎来了新一轮的饮鸩止渴。 “近期的加价情况证明,目前的市场绝对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在苏晖看来,有三种现象的产生造成了这一特殊时期的形成:部分热销车型的供不应求;并不热销的经销商也开始利用消费者心理玩 “饥饿营销”投机赚钱;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而厂商不闻不问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加价风。 据苏晖透露,3月份北京销售轿车为5.9万辆,仅比2月份的5.7万辆多2000辆,“相当于没有涨幅,而经销商的库存量已经非常大了。”他认为,今年二季度厂商和经销商将会非常紧张,加上消费者受加价之风的打击和丰田大面积促销带动的其他竞品的被动让利,五一时加价现象恐怕会逐步消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在汽车消费成熟的国家,其汽车消费模式以订单订购为主,通常不会卖现车,这样买卖双方对于装饰、价格事先都有非常周详的合同约定,避免了加价这类事情发生。“目前,国内尚不具备类似的消费模式条件,所以建议能够通过进一步完善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来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