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微金融的防身术
本报评论员:王灵俊 胡斌
  王灵俊 胡斌
  一头牛从悬崖坠落会摔得粉身碎骨,而一只蚂蚁可能只摔个跟头,翻起身就能继续前行。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经营风险。照理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应当更擅长此道,但它们却玩过了头,在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栽了大跟头;反倒是那些招数简单、行事保守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安然无恙、鹤立鸡群。看来保守谨慎依然是风险控制之正道。近十多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草根性的、以最简单、最传统手段开展微金融业务的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国内通称为小额信贷机构)展示出卓越的抗经济周期和抗外部冲击能力。
  微金融是向低收入家庭和微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短短三十多年,它已经从由NGO操作、依赖捐赠资金、单纯提供小额贷款的扶贫试验项目,发展成席卷全球的、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大多数微金融机构被发现其业务和贷款质量相当稳定,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2%甚至1%以内。
  此次金融危机的“震中”不在微金融机构密集区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拉美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都发生在微金融发达的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并引发了该区域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许多银行倒闭或遭受重创,但微金融机构整体所受影响不大,有的机构甚至逆势增长,成为金融危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设在世界银行的全球微金融协调与技术支持机构CGAP在2009年3月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对全球400多家微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调查表明,40%的机构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任何影响或影响轻微,36%的机构有一定影响,19%的机构有较大影响,只有5%的机构影响严重,而影响也主要集中在外部融资困难、增长放缓等方面,而非贷款质量下降本身。
  2007年微金融领域仅商业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已近70亿美元,这些有胆识的先驱投资者这次也切身体会到了微金融的神奇之处。2008年,微金融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仍保持盈利的资产类别之一,固定收益类的微金融投资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5.5%,创历史新高,而其他固定收益类投资机构在新兴市场的平均回报率为-12%(CGAP,2009)。
  目前,微金融业务的抗周期性已经被一些投行认可,并得到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的关注,成为一个特殊的资产配置类别。
  微金融这种较强的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非炫目之技、无神秘之处。之所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不是因为机构太现代,而是因为太传统;不是因为它的业务模式太复杂而是因为太简单;不是因为客户太大太集中,而是因为太小太分散;不是因为它是主流而是因为它是边缘。
  本次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所引发,所谓“次贷”就是把贷款大量发放给那些经济能力不强的低收入者;微金融的客户也是低收入者,而且比“次贷”客户层次还低,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后果?问题不在于向低收入者发放贷款,而在于肆无忌惮地发放贷款。如果放贷机构可以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把次级贷款的高风险顺利转嫁给他人,不计后果的疯狂是自然的结果。微金融机构手中没有那样的新式武器,它们只凭一目了然的金融产品本本分分地做生意,期限一年以内、价值几千元人民币的贷款还要分期还款(每月甚至每周还款),因为它们知道,除自己外没有人替它们承担盲目放贷的后果。分期还款的好处在于信贷员必须定期和客户接触,如果客户家庭或经营上出现问题,有机会及早发现;即便出现呆坏账,已经先期归还的那部分本息也降低了放贷机构的损失。
  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评审时过分依赖信用评分系统和客户的财务报表,而忽视了对客户真实还款能力的考察和追踪。微金融机构靠的则是最传统、最原始的办法:频繁走访客户的家庭和经营场所;多渠道了解借款人的人品、信誉乃至家庭和睦程度;估算借款人家庭的现金流状况并以此确定安全的贷款额度。微金融机构的信贷员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程度,只需要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大多来源于所服务的社区,对客户的家庭状况、为人处事、有无不良嗜好、经营项目与经营能力等非常熟悉,有效解决了放贷机构对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微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小组借款模式,这些小组由客户自主组建,这一过程也会把一部分高风险客户过滤出去。
  从客户角度看,微金融客户大多从事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经营以及日常服务的提供,这类经济活动的需求稳定,且不太受汇率变动和进出口波动的影响;甚至危机时期对这类物品和服务的需求还有可能增长。由于人们收入降低和不确定性增加,更多的人不用进口品而改用国产货,不去高档餐馆转而光顾小餐馆和路边摊点,少去大商场而更多去逛批发市场。还有一部分失去工作的人们甚至开始自己的小生意,变成了微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微金融机构单笔贷款非常小、客户众多且分布在各行各业,因此,少量客户、少数地区、部分行业出现问题不易对整个机构的贷款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由于微金融客户经营规模很小,一旦形势不妙,也容易及时掉头转向减少损失。
  微金融的护身之术还与其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主流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之外有关。
  一个国家健康的金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处于底部的应当是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型和微型机构,以防止出现“大到不能倒”的机构挟持整个国家。
  中国的微金融事业刚刚起步,能否涌现出大批生机勃勃的微金融机构,取决于能否给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以及非营利机构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可喜的是,这方面的政策限制已经开始松动。如果未来既有大型金融机构做支柱、又有无数小型微型金融机构做砖瓦,中国的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基础一定会更稳固、更具抗风险能力。
  (王灵俊为资深微金融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微金融顾问,胡斌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微金融的防身术
  本文所版面
【第 19 版:银行】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