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夏商:城市气质要靠百余年积淀
本报评论员:万晓晓
  万晓晓
  夏商最近在写一本名为《东岸纪事》的长篇小说,主要叙述上海浦东30年的变迁。人物对话原本全部使用上海方言,修改后只保留了不到10%。沪语的韵味该如何用普通话表现,让夏商很头痛。
  “语言的韵味,没法翻译,若加个备注,又影响阅读,这是上海作家在表述区域特色时的难题,”夏商说,“因此,南方作家在中国小说创作群体里会比较吃亏。”
  在保留下来的上海方言对话中,夏商尽可能用精准的语言去翻译。比如“面熟目生”表现似曾相识的感受,“上海咸话”则表现上海方言里嘲、咸的韵味。“以前都是写‘闲’字,但这个字在北方语系里有闲话废话的歧义,表述并不准确。”夏商说。
  夏商被称为后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乞儿流浪记》、《裸露的亡灵》、《我的姐妹情人》、《沉默的千言万语》等作品,出版有四卷本文集《夏商自选集》。他的作品关注于对弱势群体、小人物的描写,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思考,语言妖娆,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著名普洱茶品牌“普茶客”的创始人,多年的经商生涯,使他对文学以外的世事有着更现实的洞察和关照。
  “好的小说家,应该是个生活观察家,要有颗巨大的同情心,他应该关注人性,关注人与时代的关系。而一个企业经营者,他的视野则是完全入世的。这两者的统一,对我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升华。”夏商说。
“浦东是一个有意思的样本”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会想到写《东岸纪事》?
  夏商:上海浦东的材料对我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在浦东整整住了22年,后来才搬到浦西。我一直想写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小说,一些和自己的生活背景有关系的故事。我关注的是社会转型期,人的命运和变化。这样很自然就选择了浦东。浦东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样本,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是有意思的一章,我是亲历者,写起来得心应手。
  经济观察报:你故事中的浦东是什么样的?
  夏商:我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浦东一直写到1991年浦东开发,这前后十几年里一群人的生活和变化。那些人本来生活得挺好的,突然要开发了,要征地了,要分房子了,可以到工厂上班了,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了,这是我们那代人面临过的情况。我描写的是原生态的上海乡村向城市转型。人在巨大时代转变下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故事中,所有的地名和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比如那个著名的大雾天,上海陆家嘴码头一个早上踩死十几个人,推动了浦东陆家嘴隧道和南浦大桥的加快建设。还有1988年的甲肝流行,还有于双戈杀人案等等,我都把它们写进了故事。现在来反思城市的开发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失去和得到的或许同样多。
  写到宣布浦东开发,我的故事就结束了。我相信我写完这个故事后,别人再写那个年代的浦东,没有人会比我更好。材料谁都可以拿到,但人生的经验不可复制。我蛮怀念那个时代的,因为我的青春在里面。
“穿睡衣出门和弄堂文化有关”
  经济观察报:你会倡导身边人在世博期间不要穿睡衣出门吗?
  夏商:那个时候我如果在上海,肯定穿睡衣出门,这是我的人权。我不是故意捣蛋,我是必须维护我的权利。穿睡衣出门是一种民风,而这种民风和上海的弄堂文化有很大关系。
  这睡衣大多时候不是用来穿着睡觉的,而是家居服。为什么上海人穿这样的衣服出门?这和城市的建筑风格相关,上海都是小马路、小弄堂,买个葱,倒个垃圾,穿着家居服很方便,是种悠闲的生活状态。城市和城市之间不一样的,你让北京人穿个睡衣上街试试?那么宽的马路他怎么上街。你让昆明人穿赵本山老家的老棉袄试试?都捂出痱子来。所以一方水土一方人,各自环境留下不同的民风。你不让上海人穿,首先你没有这个权利,其次,那还是上海人吗?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世博会是否能提升上海气质?
  夏商:世博会只是一个活动,而一个城市的气质是百余年积淀形成的。有句话俗语是,三代才能培养个贵族,光靠办个一个活动就提升气质吗?再说,提升什么样的气质呢?现在很多人都以西方为标准,西方的气质才是我们要提升的气质吗?
  经济观察报:世博会之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还是会有所改善。
  夏商:这是政府本该有的职责,一个好的政府一定是个服务性的政府。政府理应做城市规划,为老百姓改善生活环境。按照宪法,政府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拿着人民的血汗钱运营的,你做的一切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是应该的,客气一点说是政绩,不客气说就是义务。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上海特色的逐渐消失?
  夏商:上海一直在讨论海派文化。但上海现在拿得出手的,一直在当卖点,当老本来说的,就是租界文化、外滩建筑、新华路老洋房、留声机里的靡靡之音、旧上海的仕女图广告。
  上海的城市转型,其实全中国的城市都在拷贝。20年以前,大家都是工薪阶层,不会有太大差别,现在则在塑造新的阶层,原来群居的特色被打散了,很多老上海人从市中心被迁移到郊区。这是城市进程中无法避免的。
  经济观察报:上海正处于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之中,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以及社会的观察者,你有怎样的建议?
  夏商:我还是那句话,政府是立足于人民的服务机构,不是凌驾于人民的权力机构,服务是它天然的使命,和它存在的唯一义务。另外关于国际化,我觉得还是低调为好。一个城市的日子其实和一户老百姓的日子是一样的,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如果老百姓不幸福,再多的漂亮外衣也是没用的,上海话有一句:吃咸菜的洋装瘪三。现在的上海,从硬件上看,“洋装”穿了不少,可是躯壳呢?
  经济观察报:上海定位于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那些已经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的经验,比如东京,我们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吗?
  夏商:东京这样的城市,去旅游过的朋友无不印象深刻,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感情上不太喜欢日本,可是去了日本的国人,不得不服气。比如京都这样的地方,是按照唐朝建筑来建设的,中国还有一座唐朝的城市吗?中国只有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日本让上海借鉴的东西太多了,借鉴不丢脸,抄袭就丢脸了。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商:城市气质要靠百余年积淀
  本文所版面
【第 13 版:特别报道】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