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仍处正常区间再获丰收可能性大
本报评论员:降蕴彰
降蕴彰 尽管近期西南受灾地区粮食总产量仅占全国的15%,但西南地区粮价的上涨仍传导至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多个省份。粮价的上涨则进一步推高了通胀预期。 未来粮价是否还会再涨,涨幅是否会增大,今年我国粮食能否实现再丰收?本报在对农业部、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等相关部委官员的采访中,获得的初步结论是: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粮价上涨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结构性的上涨,都属于正常范围。今年我国粮食仍然有望获得再丰收。 稻米是中国粮食市场上敏感度最高的品种。权威部门监测显示,全国原粮收购指数自2月下旬以来持续走高,其中稻谷上涨最快,成品粮价格也一路上扬,小包装大米价格上涨幅度最大。 3月下旬,云南地区米价最高涨至每公斤5元,较去年同期价格翻了一番,随后出现了商家入渝抢购大米的现象,导致重庆米价也开始上涨。受此影响,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米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进入4月,粮价的上涨已悄然传导至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多个省区。 与上述南方省份米价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东北黑、吉、辽三个稻米主产区,稻米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5月7日,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书记王金会告诉本报,目前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每斤1.8元左右,比去年秋季价格有所升高,但变动不大。 王金会分析称,眼下铁路运力紧张东北粳米运不出去,是粮价区域性上涨很重要的因素。 此外,本次国家粮食局向西南地区调运中央储备粳稻无疑扩大了其他地区的供需缺口,导致稻米价格上涨。 对于中国粮价是否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分析称:“我国粮价的变动是政府综合考虑农民的种植成本和收益等情况,所制定的最低收购价,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小。” 国家粮食局的官员则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库存充裕,而且主粮品种分布比较均衡,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国内粮食价格不会随国际市场同步涨跌,总体将保持基本稳定。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大豆进口依赖度过高,食用油价格波动性可能受到影响,粮食局官员解释说:我国油脂油料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调控的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对于下一个阶段能否保持粮价稳定,粮食局方面强调,要立足于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和市场基本稳定,重点完善储备体系,充实销区和薄弱地区粮食库存,增强调控市场能力;安排落实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和销售,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粮价大幅波动。 今年能否实现粮食再丰收,是影响下半年粮价的关键因素。 本报从农业部获得的信息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夏粮很有希望再获丰收,对秋粮的丰收期望值也比较大。 农业部种植司一位官员表示,今年我国农业政策环境非常有利。去年秋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夏粮生产的政策措施。他举例说,今年继续实施的小麦良种补贴,较大幅度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今年2月,国家对稻谷收购价格的提高,都对今年粮食丰收起到了很大作用。 按照农业部的统计,今年我国夏粮播种面积是增加的,秋粮方面农业部也提出今年水稻面积要稳定在4.4亿亩以上,比去年增加200万亩。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孙宏岭告诉记者:“距离收获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只要后期气候不出现异常,争取丰收还是很有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