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灾难中学习防灾
本报评论员:俞天任
俞天任 日本的自然灾害实在太多,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国土上地震、火山、海啸、山崩、山洪、大雪从来不断。但日本人最害怕的还是地震,日本有句俗话说四件最可怕的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和老爹”,其中地震就被放在了第一位。 上个世纪袭击日本列岛,造成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地震就有10次之多,其中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是分别造成了10万人和6400人死亡的特大型地震,21世纪以后,6.5级以上的地震也已经有了4次:2000年10月6日发生的7.3级的鸟取县西部地震,无人死亡,负伤182人;2004年10月发生的6.8级新县中越地震,死亡68人,负伤4805人;2007年3月25日发生的6.9级的能登半岛地震,死亡1人,负伤355人;2008年6月14日发生的7.2级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死亡17人,失踪6人,负伤448人。 本世纪发生的这几次地震虽然震级不低,但由于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所以伤亡人数都不大。反过来看阪神大地震,如果注意到神户是一个人口约140万的大城市,而且阪神大地震是一次城市直下型地震 (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的时候,也必须承认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并不算很大这个事实,因为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防灾系统。 打开日本各地方政府的官方网页,防灾部分肯定是放在很醒目和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日本地方政府的位置和作用比较模糊,人们认真考虑起地方政府的作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防灾和救灾。 即使有了防灾系统,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还有些什么缺陷,都要在现实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才能检验,每次自然灾害之后都有一个检验过程,灾害发生以后各级政府机构的动作都会被很认真地检验,所有人员和物质的损失都会被仔细调查,确认这种损失是否有可行的方法予以避免或减轻。在这种检验的基础上再对防灾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改,实际上这种检验和修改对于防灾系统更为重要,一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不可能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只能在和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充实和完善。 历史的教训 1995年1月17日凌晨,一次7.4级的大地震袭击了神户,震中在神户边上的淡路岛北部,震中深度16公里。死亡人数6500人,伤者上万。是日本现代史上仅次于1923年死亡人数为14万人的关东大震灾的地震灾害,这次地震被日本人称为“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灾害史上是一次很重要的事件,不仅由于其带来的损失惨重,而且使人们发现了不少过去并不太注意的东西。 现在还没有方法来准确地预测地震,日本人是通过统计学的规律来“估计”地震。日本人从历史数据中发现大地震一般有一个所谓的“七十年周期”,这样在1923年袭击了东京,夺去了10万人生命的“关东大地震”会不会卷土重来就成了日本全国注意的对象,而同时阪神地区也莫名其妙地不去注意关西地震的历史数据,产生了一种“关西不会有大地震”的盲目乐观情绪,可以说阪神大地震是打了日本人一个冷不防。 阪神大地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兵库县政府没有及时请求自卫队出动救灾;政府缺乏受灾信息;没有预想到地震会引起大火灾等。实际上所有问题的根本都在于阪神大地震之前日本有了一段没有大地震的和平日子,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对地震可能带来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估量。 阪神大地震惊醒了日本人,传媒开始连篇累牍地批判各级行政主管机构,寻找各种疏漏。在这种传媒的轰炸下,行政机构所有的辩白都不能成立。 比如阪神地震发生后四小时自卫队才出动,责任不在自卫队,自卫队已经做好了准备,但自卫队是不能自主行动的,而兵库县知事向自卫队求援太迟。兵库县贝原俊民知事的说明是这样的:虽然最后在申请书上签字的是他,但是知事的决定也要经过组织程序,他不能擅自决定。当时知事办公会议的成员无法凑齐,另外他手头信息不足,不清楚灾害的具体情况,到底需不需要自卫队无法判断。 这种辩解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事前没有想到人无法凑齐,县知事办公会议无法召开的情况,这种疏忽本身就说明兵库县的防灾计划有问题。至于信息不足更不能成为辩解的理由:为什么没有构筑灾害信息收集系统?就这个灾害信息收集系统没有构筑起来的问题就差点把县知事赶下台。 再比如地震火灾的问题,因为道路全垮了,消防车进不去。就是进去了,自来水系统也全垮了,消防水栓里出不了水,救不了火。但这也不成为理由,不是可以使用直升机吗?神户就在海边上,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生森林火灾,人进不去的时候不就是用直升机吗?这次为什么不用? 不用的理由是1995年时的消防常识:直升机只能用于森林火灾,不能用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消防水里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火焰的热量影响飞机的稳定;直升机无法瞄准,不一定能把水浇到要浇的地方;飞机无法控制水压水量,会伤害地面的人员和建筑物,这样在二次灾害之上还会弄出一个三次灾害等等。 但是人们问的是,有这么多困难和问题,你们是不是做了努力去克服和解决?如果没有,那就是失职。因为地震时消防车无法工作是应该想到了的,没想到是失职,想到了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同样还是失职。 在这种检验下,能够经受八级以上地震的信息收集系统建设了起来;电力公司和煤气公司联合起来达成了大地震之后没有煤气公司认可不向灾区强行送电的协定,以防止地震以后发生的二次火灾。各级地方政府的首长都得到了直接请求自卫队出动救灾的权限;自卫队的直升飞机部队也和地方一起合作进行用直升机对居民区消防行动的研究和训练,现在陆上自卫队已经可以用15架CH-47大型直升机编队以“地毯轰炸”的方式对指定的居民区进行水压水量得到控制的消防作业。 笔者在阪神大地震之前也参加过防震训练,说实话那时的训练很有点形式化走过场。阪神大地震以后各地的防灾训练内容根据此次地震的救灾实践都有了变化,比如加进了野炊的内容,甚至还有针对大城市在白天遭遇地震,交通网中断,徒步疏散市中心人群,如何徒步回家等训练。 他国的警钟 日本媒体对诸如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的关心不仅限于日本国内,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尽一切可能详细报道,一个原因是多灾的日本自然关心自然灾难,另一原因就是日本人也企图通过其他国家的自然灾难和救灾工作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经验教训。 比如中国汶川地震时,由于受灾面广,灾民数目巨大,向灾民提供食品成了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日本人注意到了这点,立即对自己的防灾贮备系统进行了重新评价。日本的防灾贮备系统是由各地方政府主管的,内容包括帐篷、被服和食品等物资。其中食品是按三天的标准进行储备,然后国家从国家储备或者其他地区储备中进行调拨。 日本人从汶川的实际救援中发现动用国家储备或者调拨其他地区储备有一个运输的问题,想提高各地区的储备标准。在提高储备标准之前对各地区的防灾储备进行调查时则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不少地方防灾储备存在不足现象,尤其是食品类。因为食品存在储藏期限问题,必须定期处理和补充,这对于现在捉襟见肘的日本各地方财政是个很大的负担,因此有地方减少自己的防灾储备,指望一旦出事的时候有来自其他地方和国家的支援,最低的地方连一天的储备都不到。 这个现象一旦暴露出来当然是群情大哗,除了立即纠正这种做法之外,各地还采取了公布防灾储备的数量和更新更换详细数据的方法来让整个社会监督防灾储备。 实践中的继续探索 日本人就是这样在不断地改进防灾措施和采用新的方法,而改进了的措施是否克服了以往的不足,新的措施是否有效也要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实际检验,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不一定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像“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应用过程就是一个实例。 “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是在阪神大地震以后开发的利用纵向和横向两种地震波(称为P波和S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距来发布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时震动幅度较小的P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7公里,而震动幅度大,真正造成损害的S波的传播速度则为每秒4公里,这样如果可以准确地捕获P波信号的话,就有可能在S波到达之前提前发出警告,不在震中位置的人们有可能得到避难的时间。 这个系统是在2006年开发出来的,但在是否能投入实际公开使用的问题上有过一番激烈争论,反对将这个系统投入公开使用的人的理由是:这个系统不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实用系统,因为系统给出的预警时间实在太短,反而可能引发公众在得到信息以后陷入恐慌,争先恐后涌向紧急出口从而发生事故。 经过一番争论以后,这个系统还是投入了公开运行。实际上运用的效果和反对派的担心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发生“公众陷入恐慌”的事情,反而因为宣传不足和公共场所的噪音干扰,一般人根本就注意不到紧急地震警报。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从电视里看到了警报的人不但不以为这是警报,反而以为是地震结果的报告 (日本地震报告的速度很快,一般刚感觉到地震,电视里面已经通过字幕表示出来了震中和大约震级以及受影响区域),根本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而且接连几次的地震表明这个系统给出的地震预报值小于实际发生的地震大约一级左右,这样反而有可能会误事。 发现了预警系统的这些问题以后,气象厅改进了算法和通报方法,在电视和电台上详细地介绍系统的构成,同时反复进行演习让公众熟悉这个预警系统。虽然最后这个系统还是不像所期望的能在公众避难方面发挥什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系统对于电力、煤气和铁道这些极易受到地震袭击的系统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时只要几秒钟的富余,电力系统就可以提前切断电源,煤气公司可以关闭闸门,列车也可以减速刹车,当初是为向公众提供地震预警而开发的这个系统现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资本部门。 地震防灾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原来对于地震防灾的理解都集中在救死扶伤或者是安顿灾民身上,可是从阪神大地震以后人们又知道了地震对经济会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现在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往日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日本关西地区的经济不景气很多时候能归结到那场地震上去,地震改变了物流的方向。2008年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使得丰田汽车公司在日本国内所有的生产线停产一个星期,因为配套厂被地震所带来的交通中断所隔离开来了。 再有,本世纪在日本发生的地震都有这么一个以往没有出现过的特点:这几次都是发生在人烟稀少,而且老龄化特别突出的地区,灾民的自救能力非常低,这也是日本地震防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什么解决方法,只能在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途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