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第N次移民
本报评论员:刘金松

  刘金松
  军用卡车拉走了家里的所有物件,连尿罐子都没留下。担心水土不服的女人们,还从倒塌的房屋中,拿上一块土坯,到移民点后放进水缸里,用来改良水土。
  6月1日中午,淅川县张冲村。坐在自家略显破旧的院门下,83岁的赵汉林老人回忆起44年前移民时的情景,依然是记忆犹新。
  那次因丹江口水库修建而导致的移民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离家之苦。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只是他一生中辗转漂泊的开始,他说自己从生下来起已经搬了22次家,称得上“移民”的有5次。
  44年后的今天,已届耄耋之年的他,正在面临着自己的第六次移民。
  移民之于淅川,既有沉重的记忆,也有严峻的现实。52年前,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使包括赵汉林在内的20万淅川人相继泪别故土;如今,南水北调的推进,又将使16.13万的淅川人搬离家园。今年6月20日,淅川将启动丹江口库区第一批6.5万人的大规模移民搬迁。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淅川移民力度和强度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少有。
半生移民
  此次赵汉林将搬往5公里外的张冲新村。张冲村的移民分两部分进行,其中的807人和赵林汉一样搬往张冲新村,移民安置房已验收完毕;另外的162人,将在原村的基础上,再次后靠(搬迁到更高的位置)安置。
  根据目前的移民部署,6月20日,是张冲村开始搬迁的日子。面对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移民,赵汉林说他已经操不了这个心了,那都是儿孙们的事情了。
  虽然移民新村的楼房气派、漂亮,离张冲村所在的九重镇政府也更近,但还是有人要争着留下来。村支书张激芳说,“有的村民认为,这边山好,水好,环境好,但水淹之后,剩下的地只能容纳160多人。”动员工作从2009年7月份就已经开始,有10多户人家为了留下来,还不断地上访、告状。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第一批6.5万移民将在2010年8月底前完成;第二批8.5万人将在2011年4月底前完成。此前已经完成了1.08万移民的试点安置工作。
  就单个县的移民规模和强度而言,淅川的此次移民刷新了中国水利移民的新纪录,远远超过了小浪底和三峡水库移民中移民最多的新安县和万县。
  这是赵汉林的第六次移民,他这半生,都和颠沛流离相关。1958年,为了驯服暴戾的汉江,丹江口水库正式上马,同时也拉开了淅川移民的序幕。
  1961年6月,库区124米以下的居民开始向外搬迁,赵汉林所在的淅川县李官桥也在被搬迁范围。赵汉林被安置在100公里之外的邓县,同村的人除了投靠亲友的,大多去了邓县。
  赵汉林第一次的移民经历没有持续太久。1962年,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大会的第二天,丹江口工程被要求暂停。
  一些外迁移民开始回流。赵汉林和自己的家人加入了回迁大军,回到原来的村庄安顿下来。
  1964年年底,国务院批准丹江口工程复工。一些回迁户再次面临搬迁的命运,其中包括赵汉林。
  1966年,赵汉林开始了第二次移民搬迁。当赵汉林和其他384名村民到达位于湖北省荆门县子陵区革集公社的移民接收点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打的土墙也就罢了,还没住就裂了15厘米宽的缝。”赵汉林说。
  “日子很苦,每人每个月28斤粮食,4两油,大人和小孩混在一起,才刚够吃。”赵汉林说。
  粮食的紧缺加剧了移民和迁入地之间的矛盾,偷盗现象开始增多。移民和迁入地群众因土地纠纷而产生的矛盾也不断出现。最激烈的时候,双方还动了枪,出了人命。
  为了减少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冲突,整村搬迁的移民被打散,以家庭为单位插入到不同的生产队。
  分开后的移民开始出现新的问题,“以前种旱田,现在种水田,活搞不到一块。”赵汉林说。当地技术好的,一天可以插2亩,他一天只能插2分地,效率只有别人的1/10。
  赵汉林认为,时间长了应该也可以适应那边的生活,但就像女人过日子一样,“不安心,就过不好。”
  在1976年7月20日,移民湖北10年之后,赵汉林又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淅川,投靠了相距原来村庄不远的张冲村的朋友。在张冲,从湖北回流的移民有100多人,占当时赵汉林所在的移民点总迁移人口的1/3强。
  如今,赵汉林的哥哥还在湖北,“孩子们结婚、出嫁有大事的时候,会来回走动,平时走动很少,太远。”
新移民的顾虑
  和张冲村老移民们的不断迁徙相比,位于马蹬镇的桐柏村,对于搬迁可谓是只听雷声,不见下雨。
  不过,在2010年6月中旬的搬迁中,桐柏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候。如今,在这个小村庄,谈论搬迁成了最时髦的话题,头脑灵活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借着搬迁的机会,希望通过帮助村民处理剩余物资而发笔小财。
  李成献是“康佳”电器专卖店的小老板。对于位于190公里之外的南阳市唐河县的移民新村,李成献希望,“只要房子盖得好,耕地不太远就行。”
  但本村居民对新村的“验收”情况却让他有点担心。一个叫李二喜的村民在抓阄分过房子后,开始用土法对自己的房子进行验收。他拿起砖头敲击水泥地面,砸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洞。随后,他又用树枝在粉刷好的墙上划拉了几下,沙子哗啦啦掉。
  李二喜的验收过程,在这个即将搬迁的小村里,成了人们调侃移民房的谈资。
  但到底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所谓“豆腐渣”工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有村民认为,移民房至少比现在住的房好多了。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了旁边另外一位穿黑夹克的村民的反驳,“既然是国家拨给我们足够的移民款,为什么不按标准建?”
  至于耕地离住处到底有多远,现在还没人知道,谁也没有见到未来分给他们的耕地,“有的说在5里地之外,但国家规定的是不超过2公里。”
  在另一个即将搬迁的移民村——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类似的担心同样存在。这个有着1700多人的村庄即将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后靠安置,另外的1300多人将被整体搬迁到平顶山市鲁山县辛集乡清水营附近。
  陈东升属于搬走那一部分。他刚刚从鲁山的新村建设工地上“监工”回来,“每个村民小组都派一个代表,去监督房子的建设,有啥意见可以随时提。”
  他“监工”的半个月里一共提出了3条意见:预制板压墙太少;房顶做了隔热层之后,不适合将来晾晒粮食;工程进度不能太快。
  让陈东升遗憾的是,半个月的监工期内,他同样没见到即将属于他们的耕地。
  相对于一个家庭的整体搬迁来说,孙祥战所面临的困难更为独特。一个宅基地上的两套房子,偏房搬迁,比偏房高不足5公分的堂屋则因为高出了172米的搬迁线被保留了下来。
  结果,孙祥战家的堂屋成了搬迁之后的孤岛,孙祥战的老伴很不理解,“处于院子前面的偏房都上水了,从堂屋咋出来?”看着邻居们一个个即将搬走,她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把你一个人撇下来,你愿意吗?”
被影响的生活
  从淅川县城到盛湾镇,每天只有2趟车,错过了点,就要等到第二天。交通不便在这些移民村表现得较为明显。盛湾镇是第一批移民中,涉及移民村最多的镇。6月21日,1.3万人将开始踏上搬迁之路,而这个镇的总人口也不过5.8万人。
  由于很早就被划入了库区移民的范围,盛湾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状况在移民区随处可见,位于张冲村南边的小学,已经20多年没有翻修,出现问题就是修修补补,一直到修补成危房,还舍不得翻新。
  2005年,张冲小学被教育局勒令停课整顿。2007年村里向教育局申请了3间临时板房,集资铺设了水泥地,以方便板房的安装。
  1-3年级又恢复了在本村上课,不过即便如此,学生也已经流失了一半左右。
  用了3年的活动板房即将完成使命。暑假之后,学校将随着移民搬迁。
  李成献家唯一的家禽是刚刚从邻居家抱来的不到一个月的小狗,“开春的时候,连鸡娃都没弄,听说要搬迁,怕到时候麻烦。”
  赵汉林家的两个猪圈里也已经空了。唯一的一头猪,已经在3月份给重孙过12岁生日时宰杀待客了。赵汉林担心今年的春节怎么办,往年都是养两头猪,两个儿子一家宰一头过年。
  “新建的房子太小,像城市一样,以后连牲畜都弄不成了。”赵汉林感叹即将面对的变化。
  相对于普通移民的搬迁来说,范立卫所要面临的搬迁更为复杂。这位淅川县力强水泥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在积极寻找新的项目。
  成立于1975年的力强水泥厂,和丹江水库有着不解之缘,没有水库的修建,也不会有这个水泥厂的成立与发展。现在,为了保持水库的环境清洁,水泥厂不得不关闭。
  在走之前,陈东升希望把祖坟迁到更高的地方去,“现在坐的地方才163米,水位还得上升7米,将来埋在水下就麻烦了。”
  从湖北回来之后的赵汉林再也没去以前住的地方看过,“没啥看的了,都是几十丈深,看不见东西了。”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N次移民
  本文所版面
【第 13 版:社会】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