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从工厂到公司
本报评论员:新望

  新望
特许公司盛极而衰
  公司发展的童年时期,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曾走过一段痛苦的弯路。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削弱对手,增强本国实力。17世纪荷兰和英国各自的“东印度公司”就是政府赋予其某种垄断特权的特许公司,国家和公司合一,权力与金钱结合。公司不仅承担着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任务,更承载着为国家开拓殖民地的使命。
  特许经营使公司带有浓重的政府色彩。所谓的股份公司扭曲变形,大公司被利益集团所挟持。利益集团试图借用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去推动企业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商结合的最终结果是残酷的统治、腐败的商业。
  借助于公司与政府的特殊关系,法国密西西比公司、英国南海公司等允许国民用政府债券换取股票,由此掀起股票狂潮,泡沫越吹越大。当股民回过头来关心公司赢利能力的时候,股份公司却一个又一个崩溃,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和英国人倾家荡产。人们第一次发现,公司能带来财富,同时也能带来灾难。股灾过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公司谈虎色变,乃至于英、法两国在此后的100多年间禁止成立新的股份公司。
  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室的财政和经济权力开始让位于议会,政府权力逐渐退出商业领域,把公司终于还给了市场。随着新兴工商业阶层的迅速壮大,政经合一的重商主义也渐渐淡出。1862年,英国通过了《公司法》,最终完成了公司由“特许成立”到“注册成立”的革命性转变。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公司告别特权时代,成立公司成为普通人的权利。
公司与“工业革命”
  即使在东印度公司时代,英国的小工厂、小作坊依然十分普遍。18世纪中叶,英国几乎有40%年龄超过20岁的男劳动力在从事商业与制造业。来自普通劳动者自下而上的技术革新,使生产工序日益标准和连贯,“工厂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开始出现,技术、生产、市场形成了崭新的链条,劳动效率大幅提高。这是一场重要的转变,史称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实则是由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发动的。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詹姆斯·瓦特的小儿子小瓦特。小瓦特与其父不同的是,他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个企业家。他与商人马修·泊尔顿合资经营索霍铸造厂,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通过工业革命,各主要市场国家第一次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家庭作坊手工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生产效率爆炸式提升。以廉价工业品和殖民地为依托,英国快速拓展了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与此同时,圈地运动使英国国内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充沛的原材料、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以及蕴藏巨大机会和风险的新兴行业,都在呼唤新的商业组织——公司的出现。
  1776年,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在英国出版。《国富论》让人们相信,把那些千千万万的经营者交给市场不会有问题。在市场中,个体间的交易自然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并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一个生产者想赚钱,首先要使消费者满意,这就是市场的魅力所在。主观利己,客观利他,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带来了全社会财富的增加,推动了社会进步。
  斯密认为,企业交给市场之后,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一旦某种商品出现短缺,或者某项新技术使得现有制造方法显得陈旧,甚至消费者的偏好出现了改变,那么,所有这些信息都会迅速地反映在商品价格上;相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价格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流行于欧洲三个世纪的重商主义逐渐被新的经济学说所取代。
中国公司还缺什么?
  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但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领域还需要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之初,一位日本经济学家语出惊人,他认为,中国没有公司,只有工厂。而今天中国大陆已经有跻身于世界500强的40多家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江苏沙钢等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超过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正如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一样,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由封闭到开放,政府权力正在逐步退出经营领域,公司正在回归到市场之中。公司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批民商事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
  当然,中国公司还存在种种问题。如某些大型国有公司还具有行政垄断的背景,效率不高;公司的股权设置和治理结构还不尽完善;跨出国境走向海外的中国公司不多,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缺少足够的世界级的大公司、大品牌和大企业家。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要有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令人称道的大公司、大品牌和大企业家做支撑。
  (《公司的力量》CCTV2正在播出,同名书亦将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工厂到公司
  本文所版面
【第 50 版:专栏】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