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
“就像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当青奥会的火炬在新加坡点燃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骄傲地说。
其实,青奥会并非罗格原创,而是来自于创造了多项国际赛事的法国《队报》的思维。半个多世纪前,当“二战”后欧洲各国集中于周末经营足球联赛时,《队报》提倡在周中增加足球赛事,创办出了欧洲冠军杯;他们还倡议开始了以国家和独立地区组队参加的欧锦赛;当夏季足球休赛,环法自行车赛又开始,这也是给法国做的全球性国家形象推广;冬季足球休赛,巴黎达喀尔拉力赛让媒体和公众体育生活永不寂寞……
十多年前,《队报》就有过在奇数年举办一种小型青少年奥运会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快被当时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罗格接受。“罗格是比利时人,跟《队报》关系密切,作为萨马兰奇的接班人,罗格一直想独树一帜,区分自己和西班牙前任。萨马兰奇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入了一个商业化、传媒化甚至职业化的时代,维持了20年的奥林匹克经营繁荣期。要想和这样一位划时代的前任区别开来,罗格必须在自己的奥运理念上有所创新。”体坛体育传媒高级副总裁颜强说,“因此奥运会规模缩小、隐性地降低奥林匹克商业色彩,并且在更广义的社会范围内推动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罗格思维。”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罗格的诉求十分吻合。他希望能看到一个将教育与体育融合一体、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帮助的奥林匹克活动,他希望奥林匹克不仅仅代表着四年一届的夏季或冬季奥运会,群峰之巅上的奥运会,需要更朴实的青少年基础,以更深的人文追求为背景。
但青奥会最终没能像 《队报》冀望的那样,在奇数年实现。这引起了很多奥运赞助商和媒体的非议——顶着奥林匹克这无比辉煌的五环,却只有四年一次的狂欢,操盘手们和媒体一样,都需要狂欢节来得更频繁、更猛烈。因此,为什么不在冷清的一年给我们新鲜话题?IOC(国际奥委会)的商业顾问们,更认为一个Olympiad周期,应和世界杯周期一样。FIFA把17项各种赛事,全都纳入到四年周期的框架里,给赞助商、成员国提供了清晰的商业概念,IOC应该效仿,青奥会就应该是奥运周期的一环。从商业逻辑的角度,青奥会确实可能让奥林匹克更赚钱,也让奥林匹克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但这又跟罗格的原始驱动不符合。
坚持低碳原则,坚持低成本、低商业化程度、低媒体曝光度,这是罗格对青奥会的一系列要求。但这显然跟操盘手们的意愿相背离。对他们来说,只有场合越大、影响力越广,才会有着更大的经营空间。
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原始成本预估,夏季青奥会将耗资3000万美元,冬季耗资1500万到2000万美元,主要投入在基础设施和住宿上,IOC负责交通成本。然而新加坡首届青奥会,成本从最早陈述的7500万美元,已经上涨到了近2.8亿美元。首届冬季青奥会将于2012年在因斯布鲁克举行,陈述成本为2200万美元,不仅也已超过了预计成本,而且,现在看来这一数字肯定太低。下一届夏季青奥会将于2014年在中国南京举办,一届全国运动会就能投入1000亿以上资金,可以预见,届时的南京青奥会又会是何种景象。
罗格还抱怨新加坡青奥会没有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可是一旦全球关注起这个“罗格的孩子”,商业动力又将把青奥会推动到一个罗格也无法控制的循环中。就像奥运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