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大哉陶子
本报评论员:郭娟
  郭娟
  去合川开路翎研讨会,从重庆机场乘巴士走高速,经过一个叫做 “草街”的地方,蓦然望见路标箭头指向“陶行知纪念馆”。车上人齐呼:这里要去看一看。回程路过,会议主办方就安排车子拐个小弯,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那馆坐落在草山荒野之中,像个寺庙,门前有两个放生池,有水的池中有鱼没鱼,未得细看,另一池中莲叶田田。遥想抗日烽火中流民生之艰辛,其中的难童失家失学失怙,能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生活,的的确确是到了福地。
  说陶行知是当代孔夫子是不为过的。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办学,而且获得成功,现在全国的育才学校都是由草街这个“育才”而来的。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根本就是他的名字所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历史上由孙中山先生引发的关于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的大讨论,对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是打下烙印的。陶行知也不例外。他的名字也是自己改过的。他提倡教学合一、手脑并用、学习与生活合一。育才教育中有一条“小先生”制度,是让大孩子教小孩子,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互动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今天,“小先生”模式倒是应该在学校里提倡、普及。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甚少,一般是看现代文学相关史料中、在作家回忆、传记中,瞥见他匆匆而过的身影,有时见他在募捐筹款,有时见他带着学生在公众集会上唱歌、宣传,有时见他奔走于山城重庆高高低低的路上,为延聘教师或请名作家到学校演讲——当时初登文坛的作家路翎就在育才学校当过老师……但不知道他曾留学美国,与宋子文同学,与胡适同是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得意门生。1919年杜威来华,他与胡适陪同在老师左右、做翻译。从杜威那里胡适学到的是“疑”,不盲从“主义”,凡事须实践证明;陶行知学得了凡事实践的理念,“行是知之始”,使他的大众教育面向生活实践。他的老师杜威曾这样夸奖他的学生:“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和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
  1947年陶行知积劳成疾,在盛年去世。想他出身贫寒,知道平民百姓受教育的艰难而致力于大众教育。早年,他在金陵大学毕业论文中就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他选择了与同学胡适、宋子文这样政、学精英不同的路。陶行知深知,欲救中国,必救农民,必兴教育。他发愿要排除一切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有志之士,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筹建乡村师范学校——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1932年,陶行知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晚上由小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或由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印度的圣雄甘地非常认同陶行知的大众教育理念,认为对于印度是“极有用的”。
  从晓庄到工学团,再到育才,是陶行知“行”过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开拓新路。他有言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确做了大事。
  陶行知逝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有极高评价。郭沫若书以“大哉陶子,陶子陶子;陶子以前,无一陶子;陶子以后,万亿陶子;大哉陶子,陶子陶子。”循环往复,大有“夫复何言”之慨。
  现在,“万亿陶子”不知有没有;教育产业化了,亿万富翁肯定有了。当然也有捐资办学、资助贫困生的善举。问题是教育的理念。毛主席当年号召“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其理念似有陶子之遗风,但实际情况却是变相劳改和对知识的轻贱。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人不多,寂静中感慨先贤开创事业之不易,看那一池大如盖的莲叶边沿默默地翻卷。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哉陶子
  本文所版面
【第 47 版:阅读】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