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深港河套规划面世教育融合先行一步
本报评论员:胡洁 杨兴云

  胡洁 杨兴云
  一度在开发内容上引发深港争议、随后又几经搁置并沉寂十年之久的深港河套开发日前终于有了初步结论。
  深港两地政府近期联合公布了河套地区未来发展的初步蓝图。经过初步规划,落马洲河套地区将被打造成以发展高等教育基地为主,辅以高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科技交流区。
  香港规划署副署长凌嘉勤表示,深港两地高校都很有兴趣入驻,未来既有可能是香港高校进入,也有可能是深港两地联合组建一个高校。
  由于河套开发由港方主导,长达两年的两轮公众公开讨论参与的程序将成为河套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为期两个月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规划和工程研究”第一阶段公众咨询活动已在深港两地同步展开。
  按照港方的规划,预计在2012年初形成河套地区规划的最终报告,而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也将于2013年最终调研报告完成后开始,并于2020年前完成投入使用。
争夺开发话语权
  位于深港交界处的这块被称作河套的区域,实际上是一块面积为87公顷的土地,形成于1997年。
  当时深港两地在共同治理深圳河污染的过程中,为利用水流冲刷沉积于河道中的污染物,将原来蜿蜒曲折的河道截湾取直。按照深港双方深圳河中线划界的原则,原本属于深圳的土地,在河流改道后就被划到香港一侧,双方对土地的归属一度争持不下。最终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地权归属于深圳,使用权划归了香港。但其后深港双方对河套开发中话语权的争夺并未停止。
  关于河套开发的问题曾经有过多种考虑。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既要体现深圳和香港的共同利益,又要充分利用其不可替代性。此外,在保护生态的原则下,还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深圳方面的设想,这块位于深港两地之间的区域,将发展成以金融商贸及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为主的新兴城区,并以此作为深港国际大都会建设的突破口和示范区。
  然而,由于对高端服务业加速向深圳转移的担忧,香港方面对深圳方面的设想一直兴趣不大,而是希望将其发展成为教育枢纽。
  在双方开发思路存在较大差异、几经商议仍然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河套的开发规划被搁置下来。
  2007年底,深港两地政府成立了深港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共同研究探讨河套的开发规划。
  时任香港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阮博文教授,正是当时领导香港方面顾问研究小组的专家之一。在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对两年前的调研仍然记忆犹新。
  “一开始,我们希望按照新的思路,寻找新的空间发展最好的产业。”阮博文说。
  当时的香港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的背景下,产业单一的缺陷已经暴露无遗,知识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2008年-2009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六大优势产业蓝图:食物安全验证及工业产品验证、医疗服务、科技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及教育服务。于是,向六大产业靠拢成为河套发展的方向。
  2008年5月,香港政府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和捷利行测量师有限公司统筹了为期两个月的公众咨询活动。在此地发展高等教育、高新科技研发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最多的民众支持。
  “河套发展应以高等教育为核心,建成以中国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化教育基地。”阮博文表示。在他看来,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已超过日本和韩国,在亚洲只有新加坡可以比肩。依托面向大陆的优势,加上学术自由的平台,高等教育产业将成为这块飞地发展的引擎。
  深圳方面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方案显然是体现了香港方面的意图,尽管不如人意,深圳也只能接受现实。
教育枢纽
  在意见报告书中,河套的教育构想得以具体描绘——以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讨建立一所国际性高校和研发中心。
  规划方向刚一出炉,香港数家高校均表示了“兴趣”。香港大学、浸会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都表示有兴趣进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沉祖尧公开表示,中大距离河套仅2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极具优势,因此有意申请用地,用于开办继续进修或副学位课程。
  沉祖尧表示,中大的构想还处于草拟阶段,接下来会继续与政府商讨,并等待香港政府的相关指引出台。
  “我们对河套有兴趣,但要等政府的详细规划出台后再考虑如何利用河套地区。”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徐扬生坦言。
  徐扬声表示,早在2006年及2007年时学校就花了很长时间讨论河套办学事宜,但现在也未最终确定。顾虑主要是河套的归属问题,管理权和所有权的不统一会让办学复杂化,而“有毒的烂泥地”并不适合建造学校。
  港大也有类似的办学意向。不过相关人士认为目前所有讨论仅仅是口头提议。
  有分析人士表示,即便按照现在的规划发展高等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如何共存,未来的河套地区究竟适用深港两地那一边的法律体系,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阮博文以学校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政府的高校咨询会,他提交了关于发展模式和财务方面的两项建议。他认为传统的分地管理不适合河套发展,参照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可以考虑由政府拨款设立发展局进行集中管理。
  “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平复人们的疑虑。公众意见收集报告中有提议指出,一些根本政策问题必须仔细研究,其中包括内地居民进入河套的免签证安排,河套地区管制权必须得到深港政府的同意,甚至中央的首肯等。
  事实上,河套地区的发展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地位。根据今年4月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前海地区、河套地区以及广州南沙等地成为是未来粤港合作的重点区域,并通过以点带面来提升粤港合作水平。而香港则在早于2007年出台的《2030年规划远景与策略》中,将河套地区确定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三大边境地区之一。
河套的价值在于体制突破
  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表示,港深双方已就共同开发河套地区的相关问题交换意见,并正进行研究。双方会继续探讨河套地区的“开发模式”,并研究设立共同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的组织架构方案,作为“共同发展”河套地区的机制。双方亦将继续讨论共同建设河套地区基础设施的具体落实安排(包括有关建设费用的分担方式),有关细节将在下一阶段继续商讨。
  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鲁光认为,两地单独进行公众咨询不易于让双方了解彼此意见。目前公众咨询如若只是探讨空间规划则价值不大,“河套的概念价值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应该从机制和体制方面对粤港合作有所突破。”
  谈到河套地区的特殊性,徐鲁光认为它不同于 “单独划出来的前海”,天然横跨粤港两地的河套应该多试一试,即便是定位高等教育,也不应该是普通的教育,而应是“恢复大学本来面目的自主办学”。
  无论如何,搁置十年才将开始的河套规划刚刚起步。依照香港规划方案,此次粤港合作还将经历长达两年的公众咨询期,可以预见的问题依然很多。“一开始就让反对声音亮出来,走慢一点,多听听意见,会让未来建设中的问题少些。”阮博文教授认为这才是此次河套开发给未来粤港合作的启示所在。
  根据香港方面的计划,河套地区规划研究将于明年进入第二阶段,即在吸取此次公众咨询意见后,形成河套建议发展大纲图。
  “河套开发如果仅只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教育项目来看,其实并无特别的诱人之处,然而,如果在其中能够体现出深港融合的试验,则对深港两地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其实,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正是在这一点。”深圳市政府港澳办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港河套规划面世教育融合先行一步
  本文所版面
【第 20 版:经济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