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国际化提速在港中资机构备战小QFII
本报评论员:胡洁
  胡洁
  内地金融机构借香港出海的国际化路线正在全面、迅速铺开。这一次,督促他们快马加鞭的,是择机推出的小QFII这一强劲有力的“东风”。
  12月20日,大成基金香港子公司大成国际的两只ETF在港交所挂牌;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在上月底刚刚完成了3.8亿港元的注资;此外,华安基金、广发基金的香港子公司在本月先后成立。2008年中至今,已有9家内地基金在港“开店”。
  证券业的步伐则迈得更快,在港的16家中资券商中,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7月份完成了内地券商在港的第一单IPO;而海通国际对大福证券的收购,拉开了与同行的本地化差距;就在上一周,兴业证券宣布在港扩张版图。
  “虽然步伐不一,但是目前整体上应该算是完成了起步阶段的系统准备。”一位熟悉中资金融机构业务情况的香港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试水”完成
  相对无需证监会审批、发行时间迅速的私募产品,大成国际最终选择“相对复杂”的公募产品。
  据了解,内地基金和券商的香港“分店”基本都获得了开展公募资格的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而公募基金资格的具备,正是传闻中小QFII新牌照取得的条件之一。
  目前,在港中资券商只有海通香港和国泰君安(香港)两家发行此类产品,而这类产品公告中列明:须向QFII机构购买额度投资A股。
  “购买QFII费用太贵,高达成本的5%-10%,如此一来,跑赢市场很难,”国泰君安(香港)董事总经理张礼仁表示。在他看来,中资券商的尴尬境地,正来自于其赤手空拳地与资产雄厚且享有QFII“特权”的外资搏斗。而这一费用,以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基金公司则相对稍低,约为2%-3%。
  无论如何,在完成前期系统建构和知名度传播后,中资金融机构们纷纷表示正按自己的步伐实施具体计划。
小QFII将解渠道困局
  在他们心里,最大的期待与抱负也许是来自“不能说”的小QFII。
  因为“说得最热闹时,10月份热钱蜂拥而至,于是临门一脚骤然停止”,一位参与其中的中资券商谈到一波三折的小QFII政策,似乎颇有心得。他再三强调,与中国证监会等机构的沟通只是建议和诉求,而非“方案提交”。
  不过,他们显然都已做好了准备。
  张礼仁表示,其最近一次与内地监管部门沟通正是在10月份左右,主要内容是产品设计和运作方面的调整。
  他们提供了三套不同产品构成比例的方案,从纯粹的股票和ETF方案,到纯粹的固定收益产品如人民币债券方案,及至两者混合方案。张礼仁证实,从目前反馈意见来看,混合型方案更受青睐,即以八成的人民币债券产品加上两成的股票产品。不过,也有被访券商认为,实际上在香港股票产品会更受欢迎,监管部门的考虑主要是在风险控制上。
  一位参与竞投的中资券商认为,最有望入选头批小QFII资格的,将是目前最活跃的前五家基金和证券公司。
  易方达基金香港子公司常务董事林永森表示,小QFII将为目前中资机构发展的渠道困局解套,不过首批额度应该不会很大。该公司早在8月份已开始系统准备,主要集中在中后台业务及市场营销。他称:“已经和本地主要银行签订好协议。借助小QFII平台,银行也更愿意与我们香港市场上起步晚的中资机构接触。”
  大成国际也表示,银行销售渠道拓展确实艰难。“香港公募基金市场竞争激烈,海外投资者的质疑与本地销售渠道更是挑战。”大成国际基金经理张英辉谈到。他们直接让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正是有此考虑。对于申报的产品建议,其同样以几套方案应对变化。
  截至10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达到2171亿元,较9月底大幅增长45.4%。而6月底,这个数字只有897亿元。小QFII的推出,只待时机选择。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际化提速在港中资机构备战小QFII
  本文所版面
【第 31 版:基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