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
一步步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去年看到你回忆2009年,认为自己做出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跟大金的合作,一年之后,你的体会是?
董明珠:虽然是合资,但我认为依然是以格力文化为主导。当然外国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方精细化的管理,但很多地方还是沿袭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日本文化跟我们还是有差异,他们的设计整个流程,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可能很多地方反而是格力给他们很多学习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有种说法是大金就像电脑中的IBM,因此格力和它的融合,主要考虑是稳定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董明珠:技术上我们是共同研发,跟一般合资企业还是有区别。大家都在说变频,其实频率越低越能体现出变频的价值。可以说,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国内真正掌握变频技术的只有格力。跟大金的合作,不仅因为它的技术优势,大金这种百年企业在整个的国际化运作当中,肯定有独到之处。它在100多个国家都有布局。这可以使我们对国际化如何更贴近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说,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合作,从来没有中方控股的,格力是第一例。在两家合资公司中都坚持控股51%,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董明珠:的确,实现控股51%,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不是因为我要强势控制51%,也并不完全为了简单的利益,而是我们具有实力和条件,合资过程中,主流的思想应该站在主导位置。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日本记者对我讲,跟格力合作,为大金带来很好的效益,更高效。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过,格力的国际化进程,跟李东升、柳传志他们的理解和做法其实有很大差异?
董明珠:是的,主要是战略的不同,有的人采取蛇吞象的做法,花几十个亿,一下子就把这个企业收购了。但格力采取的是稳步发展。知识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稳健发展,能够抗风险,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我们同时坚持文化培养,文化的渗透很重要。合作模式有多种,不能说哪种对,哪种是错的。兼并、收购、合资、独资,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在。我觉得我们最适合的就是这种稳妥的方式。
经济观察报:和大金合作,目前看来是格力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董明珠:也不是最重要,只是改变了一种方式。比如在巴西,格力就是独资的。跟大金是合资,因为大金近百年的历史,经营思路稳健,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是说挂上一个洋牌子就觉得你就有市场。我们目前出口的大量产品,都销往自主品牌的市场。因此,未来的国际化,着眼点更多在于让消费者感受格力的品牌,他觉得用格力是一种荣誉。昨天有个代表跟我讲,你的格力空调又好又不好,1997年买了你的四台空调,用到今天一次没有修过,这是很好,但也不好,因为你出再多的新产品,我这个没坏,不会买你的新产品,市场份额怎么增长?作为制造业,我希望我给消费者的产品能够不需要售后服务,如果消费者用两年就坏了,他肯定也不会再买。
经济观察报:在中国企业之中,格力“出海”和施行国际化战略很早。有意思的是,格力对应的英文gree,其实在西方发音中,和green(绿色)谐音。这在当时应该很超前。
董明珠:格力“出海”有十多年了。中文是非常有实力的含义,也是作为一个人和一间公司的追求。至于gree象征着绿色、环保,大家还是有一种超前意识吧。当时我还当业务员呢,是公司现在的董事长朱江洪带领一帮人,花一晚上想出来的。
经济观察报:尽管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目前举足轻重,但中国企业的“出海”并不都非常顺利。你认为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格力模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董明珠:格力出海虽不像别人步子那么快,但非常有收获。比如我们在巴西建厂的经历。巴西有本国特殊的人文习惯、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加上国家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很多并不熟悉,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格力通过摸索、磨合,按照国际化的思路运营,厚积薄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步走出去。去年格力在巴西当地,一年可以销到50万套,这个产品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在巴西,格力是一个富人的标志,而且也拉动了当地就业和配套设施建设。
现在格力在巴西基本已经本土化,配件和零部件都在当地采购。我们也会运用一些金融工具,巴西汇率变动频繁,格力会在适当时间,将巴币换为美金,再换成人民币,去年在汇率上,格力几乎没有遭遇太多风险。
和大金的合作,有别于中日任何一次以往合作。中国合资企业太多,还有更多企业到外面收购,堆积了成山的问题。我觉得很自豪的是,在这么多次的投资当中,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出现过任何失误,这是感觉很好的。
经济观察报:你是怎么做到的?
董明珠:你要评估,不要盲进,不追求虚胖。我要追求的,是一种节制的、有力量的成果。
经济观察报:现在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的贡献率分别如何?
董明珠:格力在巴西,相当于格力在中国的地位,在南非也是家喻户晓。世界杯赛事中的空调都是由格力提供。品牌在当地影响力很大。在美国也在筹划建厂。格力去年销售600个亿,五分之一由外汇贡献。
海外市场和本土市场取决于各自的容量。市场先行,跟着需求来。不是为了某项政策或是圈地,那样就成了房地产了。2000年建厂的时候,有人说给你们多少地,但是我说我们来这里生产50万台,只给配套基地就够了。郑州和武汉的基地10月投产。
“领导者不管大事,而要管小事”
经济观察报:虽然现在格力稳坐国内头把交椅,但无论在本土还是海外,格力的竞争对手也步步紧追。你认为目前格力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董明珠:你不可能要全世界只用一个格力空调,如果真是这样的局面,这个行业也是没有希望的。竞争是好事情,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我从来不认为谁是我的竞争对手。我觉得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你要超越自己就往前跑,超越自己才能保持持续性。
我不可能像一些企业错误认为,今天攻击别人来把别人打垮。回头来看,多少倒的企业是你喊垮的?往往是自己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
经济观察报:格力的飞速成长跟中国中产阶级的激增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你认为这个公司未来可能遭遇的挑战是什么?
董明珠:我觉得没什么挑战。竞争是超越自己,挑战也是自己给予的,只要坚持一种挑战的心态,不断给自己提新的要求,就没有问题。并不是说企业一定发展平稳,一个企业不可能不出问题。我曾经也讲过一句话,一个领导者不是管大事的,是管小事,小事都管好了,就不可能有大事。如果留着大事给领导管,就有麻烦了。我坚持我个人的这种管理理念。
经济观察报:但比如说,你以前跟下属交流很紧密。现在面对的企业,如此庞大,你怎么保证能管理好每件事?
董明珠:跟一线员工的交流是少了很多。这么大企业,确实要想很多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办法,比如设立总经理信箱,比如我走到哪里,碰到员工都会主动和别人说话。方法多种多样,但重要的是随着变化,管理思维也要相应调整。100个人的时候,你可以跟每个人促膝谈心。企业一旦做大,需要的更多是制度,同时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能力有限,集体的力量才充满智慧。
经济观察报:格力的管理团队一般都是内部提升吗?会不会从外部引进高管?
董明珠:都是内部提升,基本上不引进。不是说别人不优秀,但如果仅靠别人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贪婪的行为。格力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常离开格力的员工都不准再回来。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激励员工?当然你个人 “从销售员到总经理”的故事,可能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
董明珠:我更多倡导文化教育,而不是经济交易。很多人说,你到我这儿来我给你高薪,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的着眼点就是为了能挣更多的钱,以自我为中心,永远带一种贪婪的心情去做事,对建设好的企业文化不利。格力坚持培养一种奉献精神,我们的幸福感和价值在于,能够让更多人幸福起来,这就是你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格力怎么平衡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
董明珠: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产品,创造不出好的产品没有市场,就没有股东的利益。这几者密切相关,有的企业说我们做得多大,但你看它给国家的税收,简直不可理解。
我认为创造社会价值,第一是税收,第二就是员工,你赚再多钱,结果员工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称为是优秀企业。当你的员工都挤在狭小的宿舍里,你怎么还能去买游艇、开飞机?我们现在的工人待遇在行业内比较高,两人住一个房间,去年一线工人年薪超过了45000块。所以,大家两会上都在提“民工荒”,格力感触不深,不存在这个问题。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自己得到的最佳的商业方面的建议是什么?
董明珠:其实这讲起来很简单,诚信。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件诚信的事,就会相应得到别人的尊重。
今年格力推出有质量问题“一年免费包换”,而不是包修,标准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企业说“终身保修”,但问题是这个企业能不能活那么久都是个问题。空调是半成品,它非常特殊,不像电视、电冰箱抱回家电源一插就没事了,在后期非常重要,装好了可以终身不修,那是最理想的。格力电器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全员培训,所有的安装工、维修工、营业员、经理都要进行培训。
经济观察报:您做这么多年制造业,可能也观察到其实这两年,中国的商业有一个变化,从实业转向资本的人越来越多,我想问问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董明珠:做资本的人多,这还是一种投机的想法吧,希望尽快富起来。但是我觉得一个国家强大要靠制造业,金融业就像是把钱从这个兜放到另外一个兜。一个社会必然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位置,但如果我们13亿人都去搞投资,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整个国家没有实体的东西产出。格力愿意在制造业中奉献,希望用科技创新来改变和提升社会。但不能说,搞投资的人都没有责任,个人有个人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格力会去做投资吗?
董明珠:做投资可能令个人很富裕。但格力现在在行业内都保持着专业化,不走多元化,更不用说跨到另一行业中。
“我觉得不存在国进民退”
经济观察报:去年你还提出目前所有声称无氟的其实都是有氟,这撬动了整个行业的利益,会不会怕得罪人?
董明珠:对消费者本身就该说实话。为什么有人总讲无氟空调,无非是想引起消费者的重视。就像一个小孩,你坐在那儿老老实实,他可能不会关注你,但你一哭,会问你为什么哭?这个道理是相通的,用无氟的概念希望消费者关注它是变频空调,但变频空调本身跟有氟无氟无关。做制造业的,该用平常心,对消费者真正负责任。
经济观察报:格力在研发上的投入每年有多少?
董明珠:去年是20个亿。要舍得投入,不要说赚进钱就放在口袋里。格力在技术研发上,在整个行业甚至更多行业中的投入遥遥领先。尽管去年一些竞争对手不择手段,个别为了击垮你,想出很多的办法,比如说半年业绩超过了格力,但他的企业爆炸事件频频发生,甚至还把自己的行为弄到网上嫁接给格力。但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没有根本性的伤害,否则格力去年不会增长到180个亿。但我觉得不要用同样小人的做法去抗争,还是坚持诚信的思路,脚踏实地的做人。
经济观察报:你对一些民营企业家面对的普遍性问题怎么看待,比如国进民退,比如政治和商业的关系。
董明珠:我觉得不存在国进民退,比如说国家对税负进行严格管理,包括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我觉得这是制度完善的过程。可能有人觉得以前是松绑,没人管,现在好像方方面面都有要求,甚至于有的企业希望最好全部免税,但这是不是“民进国退”呢?我觉得无论企业是什么性质,对国家的贡献不可放弃。
经济观察报:你并不认为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家目前目前正遭遇困境?
董明珠:你认为有什么困境?你遵纪守法,按时纳税,这就是对你的约束吗?这不能说是国进民退。我觉得制度很重要,无论什么企业性质,标准制度只有一条。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不能因人而异,看是否是民企给你特殊政策。现在也在呼吁电力可以进去,但我觉得这不是一讲马上就做的一件事情,我一直是这样看的。
经济观察报:马云说,如果国家需要,愿意把支付宝献给国家,你怎么看这个言论?
董明珠:我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意思。经营企业本身就是对社会做贡献,不是说我把格力捐献给国家,才是贡献。应该是把企业打造和管理得更好。税收一直是格力最看重的经营指标,要看企业给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