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石油大学“出轨”:新轮高校搬迁潮起
本报评论员:谢良兵
  谢良兵
  3月3日,山东省东营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副教授贾祥伦向全国两会递交了一份 《关于叫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搬迁青岛市黄岛教学区的建议》。他获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2011年除远程教育学院及部分学院外,将全部搬迁至黄岛教学区。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以下简称石油大学)地处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1969年从北京搬迁至此之后,这所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以及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近年来,中国高校继合并潮、分校潮之后,开始出现搬迁潮。已经进行整体搬迁的大学有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多为1998年开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高校。而目前传言要搬迁的高校也不在少数。
  这些大学逐步将主校区从原处的地级市,搬迁到省会城市或者像青岛这样的中心城市,或者是像烟台、大庆这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对于这种高校流动,贾祥伦认为,相关部门要警惕关注这类流动,并及时纠偏。
  石油大学的一位教师则称,石油大学整体搬迁问题,不是一个特例,这是当前高校采取先期跨区建设、暂时异地办学、进而整体搬迁、最后国家无奈批准现象的一个缩影。
  3月30日下午,本报记者见到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汤平如时,他澄清说并没有整体搬迁到青岛校区的计划,只是“学生调整”,即部分学院学生大三、大四的学业将在青岛校区完成。“这么大的校园不可能搬走。”汤平如说。

  搬迁,曾是石油大学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搬迁到胜利油田所在地,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这被认为是石油大学试图回迁北京的开始。
  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由海淀区搬迁到北京的昌平县,并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由此,石油大学开始了北京、东营两地的办学模式,东营的石油大学对外以石油大学(华东)出现。
  上世纪90年代,石油大学开始酝酿外迁,在大城市寻找“窗口”校区。石油大学在北京除了昌平校区之外,还有一个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在广州则有一个石油对外培训中心,时称石油大学(广州)。
  但石油大学的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说,石油大学在北京和广州的这种尝试,都因校区面积太小,发展空间有限,而以失败告终。
  北京昌平和东营的两所石油大学最终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虽然对外还都是以中国石油大学的名称出现,但“两所学校有各自的校长,级别都是一样的,独立招生和办学,实则是两个学校了。”汤平如说。
  2000年,北京、广州受挫之后,石油大学开始另寻它地。此时,青岛市正在积极争取高校的入驻。地处黄岛的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实施 “双十高”工程,以引进科研院所和大学为目标。双方一拍即合。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青岛方面先期给石油大学提供了850多亩地建设校园。2004年,一期工程建设完毕。
  据一位首批从东营搬迁到黄岛,已毕业的石油大学学生回忆,他是在2004年读大三时搬迁到黄岛校区的,当时黄岛校区还没建设完成,黄岛也比较荒凉,滨海的漓江西路还是一片泥泞。
  这位学生说,到达黄岛的时候,他们还是“黑户”——当时教育部还未批准石油大学在青岛建设校区。这一点跟从泰安市搬迁到黄岛的山东科技大学一样,这所大学的整体搬迁在2007年才获得教育部的认可,结束“黑户”身份。
  2004年8月9日,教育部下文同意石油大学在青岛设立校区。
  2005年开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生、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等五个主干学科学院的本科生基本上全部移师青岛校区。根据校方资料显示,青岛校区面积已达1300多亩,在校学生人数达1.2万人。
  东营校区目前只剩下部分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先期学院搬迁之后留下的教学楼已让石油大学和胜利油田合办的独立学院——胜利学院所用。

  尽管石油大学校方向本报记者否认了整体搬迁之事。但在东营,石油大学2011年9月份要搬走的消息却已四处传开。
  仍在东营校区的石油大学一位教职员工告诉本报记者,学校已经召开过会议,让他们随时做好搬迁的准备。
  本报记者从东营市有关方面获得的消息是,市政府方面已经对石油大学进行游说,试图挽留。东营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副教授贾祥伦说,他叫停石油大学搬迁的建议已经在东营市政协立案,并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月4日上午,东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姜杰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调研。姜杰在石油大学领导面前大讲东营的发展前景。并称,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东营需要石油大学的支持和参与。
  为打造城市的软实力,近年来青岛市引进高校方面不遗余力。青岛方面对引进高校,除几乎无偿提供土地建设校区之外,还提供各类科研资金,并将入驻高校当本地高校看待。
  据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汤平如介绍,东营市对石油大学的支持也很大。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曾是全国高校中面积最大的独立校区,地方政府先后无偿划拨土地支持学校建设了教职工住宅区、石大体育馆、石大花园等。
  资料显示,东营市还在市级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2001年以来,东营市累计投入3.2亿元建设了占地670亩、孵化面积16.3万平方米的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成为石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但石油大学似乎去意已决。石油大学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在加快青岛校区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东营校区资产的管理、调配、盘活,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一点跟很多已整体搬迁的高校一样——旧校区进行资产置换、盘活。
  三
  2000年开始,中国掀起了一股建设大学城的热潮。规划了大学城的地方开始为抢夺大学入驻挖空心思。中国高校的“分校潮”也由此开始,很多高校在大学城或者一些城市的高开区、经济开发区建设了自己的分校区。
  贾祥伦说,高校追求自身发展,谋求做大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扩建、合并,特别是搬迁(整体或部分搬迁)行为一定要做好规范、疏导工作,避免教育资源过度向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失,造成高校教育资源分布的再次失衡。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大学从地级市搬迁到中心城市的动因主要有:一是摆脱人才流失的困境;二是缓解学校发展资金的压力;三是解决招生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称,中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学生学费。这种经费来源渠道,决定了学校的选址,必然以大中城市为主。因为这样可获得更多政府支持,还能以区域优势吸引考生报考。
  青岛农业大学从莱阳市刚到青岛时,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往往报不满,但从2009年开始,高出二本线“一截”才能被录取。而石油大学的一位教师也透露,石油大学本科招生往年只要上一本线就能录取,而这几年都需要高出二三十分才有机会被录取。
  石油大学搬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年开始,石油大学力求往综合性大学发展,学科专业往新能源方向发展,而青岛市在新能源方面的科研和企业单位有优势。并且,石油大学青岛校区所处的黄岛也是国家级的石化基地。
  一位大一、大二在东营校区上学、大三、大四在青岛校区的石油大学学生说,在东营只有一所大学,相对闭塞。在黄岛,周边还有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滨海学院等,交流多了,视野开阔了,只是新校区少了些东营校区的底蕴。
  而对于教职员工而言,奔波于黄岛和东营之间却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目前石油大学对两个校区的管理是实行 “学校领导两校区值班制度”,不少教师也要奔波于两校区之间。一旦整体搬迁的话,对教职员工的家庭影响相对较大。
  贾祥伦说,一所名校是以名师名家而出名,而与地域无关,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地处小镇。对于石油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石油大学的搬迁青岛将使很多学生找不到“母校”。
  贾祥伦说,东营的发展一直依靠的是“油地军校”(胜利油田管理局、东营市政府、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及中国石油大学)模式,“东营经济赖以支撑的这四根柱子齐头并进。石油大学要搬迁,就少了一根柱子,无异于釜底抽薪。”
  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石油大学周边的小餐馆随着2004年石油大学的逐步搬迁已经关闭了不少。“东营市区人口本来就不多,石油大学学生加上教职员工及家属,有2万多人,搬走之后,地方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贾祥伦说。
  另一方面,贾祥伦认为,东营正在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石油大学的搬迁也将影响东营市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作为山东省少有的没有自己大学的地级市,东营市一旦失去石油大学,将是很大的损失。
  尽管贾祥伦近5年来都在呼吁建设东营大学(或渤海大学),但一直未有动议。不过,东营市政府为了应对石油大学的搬迁,已制定了“一校一院一园一基金”的应对策略,即争取建设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筹备成立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院,充分利用已具规模的石油大学科技园,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而贾祥伦认为,与其他大学的整体搬迁不同,其他地方院校的搬迁是地方行为,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它的搬迁应该是国家行为,必须慎重。“高校之于区域发展,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贾祥伦说。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石油大学“出轨”:新轮高校搬迁潮起
  本文所版面
【第 12 版: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