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语路》:“一直在前进”
本报评论员:李黎
  李黎
  在漆黑的影院里,当《语路》的十二部短片每一篇结束时,JohnnieWalker泛着金色光芒象征 “KeepWalking”的标志都微微闪烁着。“一直在行走”,这也象征着《语录》里12个被纪录短片诠释生命行走痕迹的精神领袖,他们无疑是这个时代怀揣梦想的人,也是话语一直被铭刻在路上的人。
  这是一部21世纪初的中国人物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生命迹象。贾樟柯带领着6位年轻导演,一起为12个中国当代人物塑像:老罗英语创办人罗永浩、地产领袖潘石屹、维权记者王克勤、诗人歌手周云蓬、昆曲王子张军、服装设计师王一扬、艺术家徐冰……《语路》记录了他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曾遇到的艰辛,也记录着那些在困境中永远向前的智慧和勇气。
  我实在无法把这个创意来自广告的纪录片定义为一个广告,只记得12部诠释人物生命力量回肠荡气的短片结束后,灯光亮起,全场掌声雷动,甚至有人为它湿了眼睛。
在广告中植入电影
  有人说贾樟柯在内地导演因电影中植入广告被非议的大环境下,却敢于在广告里植入电影,贾樟柯沉吟地摇头说但他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广告。贾樟柯说:“我最终说服了他们做这样一个纪录片,他们也为此曾犹豫过很久,开了很多次会讨论。我说你们的品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到现在真的还有必要来拍一个‘说酒好喝’这种概念的广告吗?去年,我被富士康的事情所触动,我在想那些放弃生命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样一条路?于是我一直就想策划拍摄一系列给予人信心的影片。恰好这个品牌的广告找上门来。整个片子里,没有出现过一次酒,但依然可以借由那些人物表达‘永远向前’的品牌精神。”
  对于备受批判的影视剧植入广告现象,贾樟柯有自己的见解:“植入本身不会损害到电影的艺术,植入后电影的质量,则完全要靠导演自己去衡量、把控。”而对于植入广告立法的消息,贾樟柯完全不认同:“导演和观众对植入广告都有选择权,这是自然创作跟市场的调节,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干嘛那么不自然?”
  提起为何要在“云之南”做首映,贾说,‘云之南’影展像是给纪录片导演找到了一个放映的出口,它是一种希望。一位来自大西北的年轻人拍了一部纪录片,他会知道可以把作品送来‘云之南’……我认为他们一定要找一位负责商业运作的专门人才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问题。而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纪录片作者,所以只要“云之南”需要,我一定会继续支持他们,给予他们帮助。”
“引路人”贾樟柯:梦想的力量
  这次听贾樟柯谈论着 《语路》中的“梦想”,丝毫没有感觉到之前《海上传奇》影像中或许会传递出来的某种“作”的气息。也许,这部影像志传递出来的真诚和对生命轨迹如实的记录,可以打动所有人,甚至那些可能怀着看广告心态来有所质疑的观众。你不会再记得那些架构的本身是来源于一个什么赞助,但你会记得那些记录下来的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智慧,和“一直向前”的精神。贾说:“这个社会的确很糟糕,但他们依然是乐观的,也有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正如片中潘石屹所说的那句话,也是我想传达给年轻人的——‘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
  “这12位人物,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有些已然是成功人士,有些还每天艰苦努力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性,都是在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一步一步行进,他们都因为梦想而让生命变得不同。”贾樟柯说,也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这一次贾樟柯更多地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他为鼓励优秀的年轻导演有机会执导自己的作品,专门提供了一个平台,给有梦想的纪录片导演造梦的机会。《语路》中他只亲自执导了第一部和最后一部,他笑言:“他们先选,最后我来接手了名单里他们没有选的人物。”这次扶持年轻导演,贾樟柯坦言很看重他们的才华:“他们有新的思路、想法,和他们一起能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对于扶持年轻导演,我觉得能帮一个是一个,做我能做的事情。”他说,虽然自己做导演的梦想实现了,但他仍然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和6名新锐导演一同完成拍摄,也许这样本身就是对“梦想”做了最好的诠释。6名导演风格迥异的镜头语言下,可以看得出整体被串起来的依然是监制贾樟柯式的温和、感动和永恒的理性。
大放光芒的六位新锐
  《语录》中的6位年轻新锐导演,有留学归来的陈挚恒、宋方,有刚刚走出校园的陈涛、88年出生的王子昭,和刚拍过一部长片的卫铁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陈翠梅。在昆明的首映结束后,有大学生观众直言,认为贾本人执导的头尾两篇章没有其他年轻导演出彩。贾樟柯回答:“我很高兴听到这个评价,年轻人就应该拍得比我好,这就对了!这7个短片12个导演摄影师灯光组都是一个团队,摄影师余力为,摄影指导黄志明等等。大部分年轻导演起步时都很简陋,而我们提供最好的幕后团队,我们找到了钱,希望他们一起步就可以有强大的工业模式支撑,我一直想跟他么说,电影工业与你们的创作可以是不矛盾的。”
  目前《语路》已经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的邀请。从网络新媒体到影院银幕,这部别致的影片已成为新媒体电影的典范。《语路》的成功除了6位导演尽心尽职之外,片中12位人物的无私配合也很重要。首映结束后几位年轻导演谈起这次创作心路时,都表示贾像是一个温和的老师,在尊重他们创作的基础上一直给予指点和提携。从去年10月开拍到结束制作,贾樟柯在北京的小办公室一直有如电影学院的小教室一样,大家每天在一起熬夜沟通交流剪片子,大家合作的气氛十分融洽和愉快。
  在昆明首映当天,收到了因故未能赶来云南的陈翠梅发来的 “导演手记”,可以看得出这些年轻导演对他们所诠释的人物,花了相当多的心思。陈翠梅是马来西亚籍华人,她之所以选择 “在暗夜里行走的”维权记者王克勤,是因为王的“悲悯情怀”,在跟王克勤的那些日子,她说自己有如刚进侦探社工作的小姑娘,而忐忑不安之余,也为这种追寻梦想而愿意一直艰辛走下去的精神所震撼:“贾导开始语录计划时,他邀请我拍其中一部,而选王克勤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拍摄王克勤,可以让我看到我平时不会看到的中国,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它像是我认识中国的一个速成班。我想给人看见这个人物,看见他所经历的危险和艰苦。”
后记
  《语录》首映结束后,一个大学生观众的提问始终让人无法忘怀,印象深刻,他说:“贾导演,您在拍摄这些有梦想一直在前进的人,能不能有一天也拍一些最开始有梦想,最终因为现实原因变得很造孽的人?”
  在一片笑声中,贾樟柯很认真地回答:“只要凑足了资金,我本人很希望可以有这样一部作品诞生。”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语路》:“一直在前进”
  本文所版面
【第 54 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