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留言
《从日本地震看社会资本》 刊于2011年4月11日 第41版 陈季冰恐怕把关键问题给弄错了。台湾并没有文革,蒋介石也是尊孔的。今天台湾发展得为什么不如韩国?要知道台湾当年是把大量的大陆财富转运过去了的。韩战时期台湾企业有机会开足马力生产军需物资。所以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日本文化的核心是大国家主义文化。韩国在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后也仍然保存了大国家主义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家族文化,这是小农文化,它不可能适应现代大生产。亨廷顿就指出过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这个差别。 而诺门坎战役日军惨败于苏联,能很好说明日本维新革命不彻底的不良后果。苏军将领评价说日军高级将领无能,而低级军官素质不错。 ——新浪网友 《高教改革与通识教育》 刊于2011年3月28日 第42版 本人有些不同的观点。文章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本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提倡通识教育固然非常重要,却忽略了作为通识教育的对立面,即文中所说的技能教育的同等重要性。高教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差异化。 文中强调了当前大学的“专科性质化”问题,然而本人却认为当前大学教育恰恰是在职业化训练上做的极其失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企业招聘应届生之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成本,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通识教育固然重要,即培养有理想有人格有科学人文精神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然而却不能忽略了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大学生都面临毕业后赚钱养家、回报父母以及结婚的压力,强大的现实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毕业后的头几年看得十分的重要,这种焦虑感使得投资长回报晚的通识教育难以与他们的愿望相符合。这样的通识教育也注定会失败。 通识教育不必推广,只需选取少数精英大学,改革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招生方式,选取有远大理想、有独立思想、有人格追求并且有资金实力的高中生进行培养。而其他学校只需维持目前的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但需加强学校对本科生教学的重视,加强职业化训练,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的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突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至于突出职业化训练会不会造成学生科学人文意识的淡薄,本人认为不会。举个例子,如果减少了不必要的过于高深的数学、物理以及太前沿的专业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利用腾出来的时间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这样也可以保障知识的丰富性和宽广性。 ——经济观察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