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三国杀
本报评论员:张耀东
  张耀东
  早在2008年下半年,中国车市因金融危机而遇困时,本报就曾预言这将是在华车企们强弱分化、格局生变的开始。
  此后,短暂遇挫的中国汽车迎来了2009、2010年的井喷,市场将机遇留给那些战略积极、产能充足、策略清晰的企业。到了去年底,车企间已经明显分化出几个层级,此后三五年间的强弱之分,已然确定。
  有趣的是,在这些因整体实力强弱不同而形成的层级中,每层都是由3个核心车企组成的。例如,本土汽车集团第一阵营中的“三大”上汽、一汽、东风,它们在全价值链、全方位地进行着竞争;而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三个自主品牌的新势力,虽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但在现实中,它们相互侵蚀着对方的市场。再比如,通用、大众、丰田三大跨国车企,虽在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可以预计的是,在三五年后,一场捍卫与冲击在华跨国车企领导者地位的争夺,将在这三大车企之间展开;而高档车德系三剑客奔驰、宝马、奥迪,则在相互竞争中,将其他竞争者挡在第一阵营之外。在合资车企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三家将是“轿车百万辆俱乐部”的最先成员;而紧随其后的东风日产、北京现代、一汽丰田,也将会发起挑战,特别是已经喊出要做“领导者”的东风日产,来势汹汹。
  这就如同一盘充满着制衡、无间与策略选择的三国杀局,车企们在各自所在的级层中绞杀,既要伺机进入更高的一层,又要严防着被下一层级企业取代。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因为三个方向可以相互牵制与呼应。所幸的是,中国车企能以这种形态呈现,可以在竞争中达到平衡。
  或许,一些车企不同意这种分层形式,因为,在他们的公关术语中,竞争对手永远都是处于第一阵营的车企们。但在现实中,承认自己的真实实力与底蕴,未必是件坏事。
  4月19日召开的上海国际车展就如同一面镜子,车企们虽各个光鲜,纷纷亮出今后两年的“秘密”武器,但强弱高下、境界深浅,了然于心。共同的问题是,本土车企仍需摆脱跟在跨国车企身后的路径依赖,尽快找到跨越式发展的手段;而跨国公司则还需要将心真正地留在中国。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国杀
  本文所版面
【第 35 版:上海车展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