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校园足球梦
本报评论员:朱冲
朱冲 体教结合,是中国足球腾飞的希望吗? 这是一支完全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球队。自2006年参加中国足球乙级联赛获得冠军冲入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以来,这只球队在这个中国职业足球二级联赛里一待就是5年。和那些职业队高额的收入、豪华的住宿、训练条件相比,他们住着4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自己动手洗衣服,依据所在年级高低,拿着从每月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足球奖学金作为全部收入……这就是北京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 3月24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所有的惟一商业运营机构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将转播2011赛季北理工主场部分比赛。一时间,舆论哗然,“央视不播中超,反播中甲”成为一致的声音。殊不知,这正是来自更高层的态度——探索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的校园发展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总教练、曾长期在两支职业足球队北京国安和天津泰达担任主教练的金志扬承认,从技战术的角度讲,这群学生军的水平要远低于职业队。原因并不奇怪,对北理工足球队来说,踢球只是兴趣,学业才是主要任务。 校园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球员没有后顾之忧。 卢斌,原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二队队员,但他放弃了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梦想:“外界看到的只是在金字塔尖的极少数明星球员,有着上百万的年薪。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可能10万人中都出不了一个。” 北理工的模式在于,在这些学生球员中,如果有天资突出的,可以获得被职业队选中的机会。据北理工足球队工作人员刘启孝老师介绍,北理工至今就已经有3名球员成功转入职业队,北理工为他们设置0转会费。如果没有获得职业队的青睐,这批球员的学业并没有耽误,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找工作。甚至因为他们的球员身份,更容易找工作。“这就是大学生的优势,他们可能技术、体力、经验不如职业球员,但他们因为有知识,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完全能够弥补技术方面的劣势。”金志扬说。 校园模式的第二个优势在于,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 目前的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普遍采用四级梯队模式。这貌似建立起了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可问题在于“栽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这造成了每支职业队,甚至每个城市在每个年龄队只有一支队伍。”金志扬说,“另外,出于成绩的要求,对这些青少年提早进行专业训练,拔苗助长、掠夺性开发,所以中国球员在青少年队成绩都很不错,但进入成年组比赛后,中国球员年轻时荒废的技术劣势开始显现。” 金志扬说,“但北理工的校园模式,给了学生家长及学校一个崭新的出路,原来踢球、练体育也可以上大学,甚至成绩差一点儿也没关系,只要你有体育特长,可以降分录取。家长从中看到了前途,学校也看到了升学率的保证。” 校园模式的第三个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中国足球实现真正的职业化。“职业化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北理工足球队自成立以来没有花过学校一分钱的教育经费,资金全部来自校友捐赠和赞助商。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很多球队由国企赞助,相当于拿着国家的钱养着一支球队。这显然不属于市场化、职业化。”金志扬说。 15年前,和中国足球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日本足球正是借助校园模式在15年的时间内称霸亚洲。今年67岁的金志扬说,这也是我对于中国足球的一个梦。
|